《艾略特,乔治》作家人物简介

【生卒】:1819—1880

【介绍】:

现实主义小说家,原名玛丽·安·伊文思(Marry Ann Evans),出生于沃里克郡奇尔弗斯科顿附近的乡村,父亲是庄园主的代理人。艾略特先后就读于两所女子寄宿学校,笃信福音教,后在自由思想家查尔斯·布雷的影响下,转变了宗教信仰。但她仍然深刻理解一切虔诚的宗教感情,赞同宗教主张的爱与责任,这也成为她作品的基调。1846年,她匿名发表了翻译自施特劳斯的《耶稣传》(Life of Jesus),在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0年担任《威斯敏斯特评论》(Westminster Review)副编辑。其时与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过从甚密,并认识了著名评论家乔治·亨利·路易斯。她和路易斯志趣相投,后与他公开同居。1854年她翻译了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Essence of christianity)以真名出版。此时,她同路易斯前往德国,和他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年。1856年,在路易斯的鼓励下,她开始小说创作,以忠实的笔法表现平凡人物的生活,唤起人们的同情。1859年,她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Adam Bede),引起极大反响。后来,她又发表了两部极为成功的作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织工马南传》(Silas Marner,1861),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她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诗剧《西班牙吉卜赛》(The Spanish Gypsy,1868)及一些诗与散文。她的长篇小说一般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小说描写十九世纪初期还未受到工业革命影响的质朴的英国城镇和乡村生活;后期小说内容复杂,采用了重大的历史、政治、社会题材,反映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英国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但她的创作思想是前后一致的,其作品具有哲理性,又富有幽默感。她善于深刻剖析平凡小人物心理,细致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艾略特开创了现代小说通常采用的心理分析创作方式,因此被誉为心理小说的先驱。虽然她的小说常夹杂着冗长的议论,但仍不失为一位优秀的女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