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什迪,萨尔曼》作家人物简介

【生卒】:1947—

【介绍】:

小说家,出生于印度孟买一个中产阶级穆斯林家庭。他十四岁被送往英国接受教育,1969年加入英国国籍。拉什迪曾就读于剑桥大学,毕业后当过演员、广告撰稿人。1975年他发表第一部小说《格里姆斯》(Grimas)。这部充满幻想的科幻作品引起了当时英国评论界的注意。第二部小说《午夜的孩子》(Midnight's Children)于1981年一面世就引起了轰动,一举荣获了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大奖,并使拉什迪一跃成为世界著名作家。两年后推出的《羞耻》(Shame)再获布克奖提名。但1989年初出版的《撒旦篇》(The Satanic Verses)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伊朗前宗教领袖霍梅尼因小说中含有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和《古兰经》的内容,号召穆斯林在全世界追杀拉什迪。从此,拉什迪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直到1996年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布宣布不再继续执行追杀令。其间拉什迪被迫与妻子离婚,并频频出访欧美寻求帮助;该书日文翻译惨遭谋杀,意大利文和挪威文翻译也遇刺身受重伤。拉什迪的其他小说还包括:《哈伦和故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1990)、《东方,西方》(East,West,1995)(短篇小说集)、《摩尔人最后的叹息》(The Moor's Last Sigh,1995)、《她脚下的地面》(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1999)、《愤怒》(The Fury,2001)等。此外,拉什迪还出版过游记《美洲虎的微笑:尼加拉瓜游历》(The Jaguar Smile:A Nicaraguan Journey)、文学评论集《想象中的故国》(Imaginary Homelands:Essays and Criticism,1981—1991,1991)和散文集《跨过这道线》(Step Across This Line,2003)等。作为具有双重族籍身份和多种语言表述能力的作家,拉什迪以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后殖民时代”东西方文化在多维世界中的交汇、碰撞、并存。在叙事手法上,他既吸收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又融入了印度民族文学的传统表达手段,善于将神话传统、寓言、后现代小说和通俗文化糅合在一起。在语言表达上,他虽用英语写作,但主张将英语作为“去殖民化”的武器,把英语重新组合,直到它能发出印度的声音。因此,拉什迪被普遍认为是“后殖民文学”最重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