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770—1850
【介绍】:
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之首。儿时曾就读于家乡考克茅斯附近的一所学校,当地秀丽的自然景色为其日后成为卓越的大自然诗人奠定了基础。1787年至1791年,他入剑桥大学接受教育,早年受法国革命和启蒙主义思想影响,同情革命和社会改革。后来他因亲历拿破仑的专制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陷入对民主理想的迷惘,开始赞美宗法制与小生产的田园式生活幻想。约自1795年10月起,在其妹多萝西的帮助下,重新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于这一年结识柯勒律治,促成了两人日后在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上的密切合作。华兹华斯的早期诗作有《黄昏漫步》(“An Evening Walk”,1793)等。1798年出版了著名的《抒情歌谣》(Lyrical Ballads,1798),一扫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诗歌矫揉造作、语言浮华的流弊,开创了风格迥异的浪漫诗派。1800年,在该书第二版的序言中,华兹华斯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提出废止古僻生涩的诗歌用语,改用通俗生动的民间歌谣和口语语汇的主张。后期的作品包括组诗《露茜》(Lucy Poems,1799),包括《每当我看见天上的彩虹》(“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1802)、《孤独的割禾女》(“The Solitary Reaper”,1805)等,并开始创作著名的《不朽颂》(“Ode on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1807)、《义务颂》(“Ode to Duty”,1807)、《远足》(“The Excursion”,1814)。1843 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他的自传体长诗《序曲》(The Prelude,1850)是在诗人去世后出版的。华兹华斯的诗歌多以幽静的自然景物和以大自然为背景的普通人形象为题,意境清雅,语言淳朴,因而有自然诗人、民主诗人之称。他提出革新诗歌语言和意境营造的理论,在英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英语诗歌形式的变革以及其后的浪漫派诗人,如济慈、雪莱多利亚时期的诗坛诸贤均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