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

李舜臣(1545—1598),朝鲜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他率领的朝鲜海军多次击败日本侵略者的舰队,为壬辰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自己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李舜臣字汝谐,号忠武;1545年出生于朝鲜京畿道汉城,三十二岁武科及第。他不仅精通韬略,而且能文善诗,但一直不被重用。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他为了削弱国内的阶级矛盾,妄图发动侵略战争,进而侵入中国。他借口中国明朝政府拒绝通商,便遣使至朝鲜,要求与朝鲜联合进攻中国。朝鲜自李朝建立以来,一直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两国官方与民间的来往都十分密切,朝鲜政府当然不能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在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战争的前夕,朝鲜当局虽和中国取得了联系,也作了一些准备,但并未制订统一的战略决策。加上长期以来兵备废弛,党争频繁,东南前线守将无能,国防空虚。从1592年4月13日开始, 日本侵略者陆军约十六万人相继在釜山登陆。二十天以后,即5月3日敌军即占领首都汉城。此后敌将小西行长侵占平壤,另一支敌军深入朝鲜东北部。朝鲜国王宣祖逃至鸭绿江边的义州。

在这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李舜臣和他领导下的水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于1592年接连“四次赴敌,十度接战”,对于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李舜臣将军于1591年由首相柳成龙推荐,担任全罗道左水使。他在战前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了准备,特别改进了龟船的设计方案。据李忠武公全书(即李舜臣全集)记载,龟船长约十一丈,宽丈余,因船状如伏龟,故名龟船。船身复以铁板,敌人无法焚烧;板上装有锥刀,使敌人无法接近。船首设龙头,长四尺三寸,宽三尺,内有硫黄焰硝,龙头口吐烟雾以迷惑敌人。船身四周共有七十二炮眼。船身左右共有二十橹,如用四十人轮流摇橹,则船驰似箭。且船身广大,所藏食物饮水较多,可作较长时间的航行。这是当时世界上近海战斗中最优秀的战舰。这种龟船只有在杰出的爱国将领指挥下才能发挥威力。

在日军于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的危急时刻,李舜臣将军召集诸将讨论作战方略,曾谈到庆尚道水军不战而逃的恶果,并表明了自己誓死抗战的决心。他说:“今之贼势恁凌(“恁”音嫩,“恁凌”即这样猖狂),皆出于不兴水战,使贼恣意登陆。……向使釜山、东莱沿海诸将,盛理舟楫,蔽海列镇,扬示掩击之威,相势度力,进退有方,使不得攀缘陆路,则辱国之患,必不至于此极。言念及此,感慨激切!愿以一死为期,直捣虎穴,扫尽妖氛,欲雪国耻之万一。”李舜臣将军是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的。就在首都汉城陷落后数日,李将军的水军从全罗道左水营(在丽水)出发向庆尚道出击,在巨济岛东北部的玉浦港(5月7日上午),其北部靠近熊川的合浦(5月7日下午)以及靠近固城的赤珍浦(5月8日),取得了第一次赴敌、三度接战的重大胜利,击沉和粉碎敌船四十余艘,缴获大批武器和粮食,日军伤亡甚多。朝鲜方面参加战斗的战船共九十余艘(包含途中会合庆尚道右水使元均的战船数艘),竟无一损失。这第一次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接着李将军的水军又于五月底至六月初在泗川海面(5月29日)、唐浦(6月2日)、唐项浦(6月5日)、及巨济岛北端的永登浦(6月7日)取得了第二次赴敌、四次接战的重大胜利。龟船在第二次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罗道右水使李亿祺的水军也参加了这次战役。这时,全罗道成为朝鲜水陆军在敌人后方的重要根据地。敌军虽在海上遭到两次挫败,但仍妄想消灭全罗道的海上与陆上的抗战力量,以达到水陆并进,迅速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的罪恶目的。因而敌军除从陆上攻打全罗道而外,又集中水军力量西进。李舜臣将军早已从老百姓那里得到敌军西进的情报,便于7月6日会同全罗道右水使李亿祺及庆尚道右水使元均的兵船,组成联合舰队,进行第三次出击。 7月7日到达唐浦(隔闲山岛与巨济岛相望),当地群众报告大量敌船停泊在北部不远的见乃梁(这是一个小半岛上的港口,隔着海峡与东部巨济岛相望)。7月8日,李将军舰队北上到达见乃梁,果然发现敌船约六、七十艘列阵停泊在狭窄的海面。李将军决定将敌船诱至南方闲山岛前海决战,经过一天激战,击沉敌船数十艘,杀死日军数百名。李将军乘胜东进,又于7月10日在安骨浦(在釜山以西)与日军后续舰队激战一整天,击沉日船42艘,于7月13日返回左水营。这次战役是李将军第三次赴敌,接战两次,在朝鲜历史上统称“闲山岛大捷”。日本海军的主力被消灭,舰船被毁达百艘。这次战役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水陆并进计划,使小西行长不敢自平壤北进,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内陆各郡的义兵(即各阶层人民的抗日义勇军),并为中国明朝政府的援军赢得了时间,从而为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当时朝鲜首相柳成龙就闲山岛大捷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作了如下的分析:“盖贼本欲水陆合势西下,赖此一战,遂断贼一臂。行长虽得平壤,而势孤不敢更进。国家得保全罗、忠清以及黄海、平安沿海一带,调度军食,传通号令,以济中兴,而辽东、金复海(今旅大市北部金州湾与复州湾海面——作者注)盖与天津等地不被震惊,使明兵从陆路来援,以致却战者,皆此一战之功。”(《惩毖录》)柳成龙的这一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由于朝鲜水军的辉煌胜利以及陆上义兵和官军的英勇抗战,迫使许多敌人于同年8月中旬以后向釜山集中。李舜臣将军决定发动第四次战役,向釜山进攻,并要求庆尚右道的官军还击从海上逃往陆地的敌人。8月24日,李将军会同李亿祺的水军,总共大船74艘,小船90艘,从丽水出发向釜山进军,途中增加了元均的几艘战船。朝鲜联合舰队一路上击毁日船三十余艘,于9月1日到达釜山。当时获悉日船470余艘停泊港内。元均临阵畏缩,不敢出击。李舜臣说:“以我兵威,今若不讨还师,则贼必生轻侮之心。”李将军当机立断,命令以龟船为先锋,其他战船随后进击。敌船无一艘敢出而迎战,许多敌兵弃船登岸。经过一天的战斗,击毁敌船百余艘,毙伤无数。9月2日李将军胜利返回丽水,战船无一损失。

李舜臣将军于1592年总共“四次赴敌,十度接战”取得辉煌胜利。朝鲜政府接予他资宪大夫的荣誉,又在釜山大捷后,创设全罗、庆尚、忠清三道水军统制使,任命他为第一任统制使,仍兼全罗左水使。三道统制使的大本营设在闲山岛。李将军就任新职后,抓紧海军建设,制造战船和武器,贮备军粮,扩充兵员,巩固与地面部队的联系,从各方面加强了海军力量。中国明朝政府在1592年夏天已派兵援朝,同年12月又派大军四万余人援朝。第二年1月解放平壤, 4月19日解放汉城。中朝联军将日本侵略者赶到釜山及其附近的狭窄地带。侵略者玩弄和谈阴谋,以便争取时间卷土重来。此后进入了所谓和谈时期。1597年2月,丰臣秀吉派遣十多万军队再次侵犯朝鲜。这次的形势对朝鲜极其不利,因为李舜臣将军在这次战争再起之前,由于敌人的反间计已被解除职务,而由昏庸无能的元均接替统制使之职。1597年7月元均在固城附近海面失败被杀,闲山岛大本营陷入敌手。朝鲜政府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不得不在危急关头重新任命李舜臣为水军统制使。李将军于1597年8月复职时只有战船十二艘,水兵一百二十余名。政府认为海军损失太大,难以防敌,曾一度命令李舜臣放弃海战,舍舟登陆。李将军上疏国王说:“自壬辰至于五、六年间,贼不敢直突于两湖者,以舟师之扼其路也。今臣战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敌,则犹可为也。今若全废舟师,则是贼之所以为幸,而由湖右达于汉水,此臣之所恐也。战船虽寡,微臣不死,则不敢侮我矣。”李将军的爱国深情与誓死杀敌的献身精神,使部下将士无不感奋。但他并不盲动,而是以巧计制胜敌人。他充分利用全罗道西南端珍岛东部鸣梁海峡的有利地形。这个海峡每天潮汐涨落四次,涨潮时波浪大作,发出巨响,故当地人称为鸣梁或鸣洋。李将军曾在鸣梁海峡内外,暗设两道铁索,以便敌船进入海峡后,退潮时无法逃走。1597年9月中旬,李将军以十二艘战船在鸣梁海峡挫败日船三百余艘,杀伤日军数千人(史称鸣梁大捷)。这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杰出战例。

1598年7月,明朝政府所派遣的水军由陈磷、邓子龙率领来到朝鲜与李舜臣将军的水军会师。不久,朝中两国舰队在南部沿海配合朝中两国陆军进攻日军在南方沿海的主要据点蔚山、泗州(均在庆尚道)和顺天(在全罗道)。顺天守将小西行长企图乘船逃跑,请求泗川守敌支援。1598年11月18日朝中联合舰队驶往露梁(在庆尚道西南沿海)迎击侵略者。战斗在露梁海面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即11月19日)。朝中两国水军并肩战斗,使侵略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在战斗中,中国舰队副司令官邓子龙将军的坐船因使用火器不慎引起火灾,李舜臣前往抢救,不幸左胸被敌人铁丸击中。李将军当即把战旗交给身旁的侄儿李莞,嘱咐他说:“战方急,慎勿言我死,要代我指挥。”朝鲜人民的爱国名将与民族英雄就这样把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他的祖国。中国七十多岁的老将邓子龙和许多中国官兵,为了支援朝鲜的反侵略战争,也将自己的热血洒在朝鲜的陆地和海洋。

发动侵略朝鲜的丰臣秀吉已于这年8月死去。日军残部逃回本国。历时六年多的壬辰卫国战争,终于以朝中两国的胜利而告终。李舜臣将军的名字和他的爱国的英雄事迹,至今在朝鲜人民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李将军智勇双全,不畏强敌,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将永远为朝中两国人民铭记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