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芸生与毛泽东的三次会晤》毛泽东诗词故事

王芸生与毛泽东的三次会晤

在《大公报》中比较有名气的人物还有一位,这个人就是王芸生。这个人与蒋介石也有过交往,但是没有交情;这个人与毛泽东倒也有过交往,但是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交情。

王芸生

说来话长。

1945年9月20日中午,李子坝在《大公报》报馆里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总经理胡政之、总编辑王芸生都没有外出,一直在里里外外地张罗着。王芸生甚至一反常态,竟然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许进到院子里来,孩子们是不管这些的,你不让进院,他们就干脆趴墙头,他们在墙头上指手画脚,唧唧喳喳。

突然,两辆汽车从外面轰隆隆地开了过来,一直开到了《大公报》办公的院子里。这个时候王芸生的儿子大声地呼喊了起来:“看,是毛先生,前边的那个是毛先生!”

院子外面的人、院子里面的人、屋子里面的人都听到了这个兴奋的喊声,循着这声音望去,只见毛泽东身着一套朴素的中山装,从容大度地走下汽车,向《大公报》的办公大楼走来。

原来今天《大公报》的总经理胡政之以个人的名义在《大公报》报馆设午宴宴请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等人。

这已经是毛泽东与王芸生的第三次见面了。原来在此之前毛泽东和王芸生已经有过了两次见面。

9月1日,在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举行鸡尾酒会的时候,王芸生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握着王芸生的手亲切地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希望你们新闻界的朋友多为和平宣传。”王芸生连连点头。

几天之后,毛泽东在红岩村中共中央南方局办事处再一次邀请了王芸生等人。那天是9月5日下午,3点左右,《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编辑主任孔昭恺、采访主任王文彬三人来到了红岩村毛泽东的临时会客厅,当时王若飞也在座。

王芸生1901年出生于天津,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一个报人,他比毛泽东小8岁。虽然在报界里面是响当当的大手笔,是《大公报》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但是面对一个党的领袖人物他还是有一点拘谨的。当时的谈话主要在毛泽东与王芸生之间进行,王若飞与《大公报》的其他几个人只是偶尔插几句话。毛泽东平易近人,侃侃而谈,谈笑风生,几句话将彼此的距离就拉近了,消除了几个人的紧张情绪。

毛泽东亲切地望着王芸生,问道:“你对目前的国事是如何看的呢?”

“我们的思想认识,”王芸生停顿了片刻,似乎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还有一定的顾虑,也似乎是在寻找恰当的语句。他接着说,“是希望在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能够合作,只要和平,不打内战就好。”

毛泽东点头:“对,我们也深知大后方人民热望和平,反对内战,也深知和为贵。”

接下来,毛泽东与王芸生等人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讲解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共产党的立场和对时局的展望。

王芸生一边认真地听,一边默默地点头称是,谈话一直进行了三个多小时。谈话使王芸生等人对时局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了对和平抱有的希望、对共产党的了解和支持。

此时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灯火在山城的夜空明明暗暗地闪烁起来。毛泽东站了起来,热情地说:“我看天色已晚,你们就在这儿吃点便饭吧。”

王芸生已经完全沉浸在与毛泽东谈话的美好气氛之中,似乎忘记了时间,此时经过毛泽东的提醒才注意到天色,也没有客气,笑着对毛泽东说:“那我们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于是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几个人陪王芸生、孔昭恺、王文彬几个人在融洽的气氛中共进晚餐。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来而不往非礼也”。9月20日《大公报》的宴请其实是对毛泽东9月5日晚餐的一个回应。

除了三次见面,毛泽东初到重庆的时候,王芸生在自己主持的《大公报》上还曾经写过一篇《毛泽东先生来了》的文章,在文章中热情洋溢地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民听了高兴,世界人民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聊天,言谈中王芸生忽然对毛泽东说道:“希望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哈哈大笑,说道:“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的炉灶里不许我们做饭呦。我们对国民党只有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

王芸生听了毛泽东的表达,点头说:“多年写社论没有方针,今后有了。”

本来,几个回合下来,我们认为毛泽东与王芸生似乎已经是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了,然而事情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简单,从王芸生向毛泽东提出的“希望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这句话来看,其实王芸生还是倾向于国民党的。为什么呢?因为王芸生只是《大公报》的主笔,并不是《大公报》的老板,王芸生只是一个为别人打工的,后台老板才是真正的老板,后台老板是谁?他就是辞去《大公报》社长,现在是国民党行政院文官长的吴鼎昌,他才是《大公报》的真正控制人。

你王芸生拿人家的钱财怎么能不向着人家说话呢,你怎么敢不听从人家的摆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