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夜潮·吴锡麒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这首诗写月夜观潮,从待潮写到潮至再写到潮歇,章法井然。且首联平平而起,后三联胜境递进,结体严谨而无呆滞之病,是一首典型的、具有整饬之美的七言律诗。
说首联平平而起,绝不意味着这一联只是平庸的叙述。一起诗人立足高楼。唯其楼高,乃能“极目”,为下面三联展开描写提供了条件。接着写诗人面对的是“大江宽”。唯其江面宽广,江水浩瀚,海潮到来时才有鱼龙卷地、星斗摇天的气象,可见这起首一联在平平中已孕育了动荡风雷,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但是,首联究竟只是序曲,诗人用力处在中间正面写海潮的两联。“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忽”字承上“待潮生”的“待”字,表现出诗人心中乍惊乍喜的震颤,这好理解。为什么说“忽沉灯数点”?难道灯光竟然沉没于潮水之中?细细一想:诗人既站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自然看得见对岸人家的灯火。当波涌涛起,浪尖高卷,超出江岸时,有些灯光被浪头遮住,仿佛突然沉没。说“数点”,因浪尖究竟只能遮住极少数的灯火;说“沉”,仿佛不是潮涨而是岸沉,更见出潮初来时声势力量令人恍忽聊栗的紧张心态。这里的“忽沉”“数点”,下字非常生动准确。但这句还是从对比物的忽然消失写潮至,是暗写;下一句才是正面写海潮到来时的形象。“如山”言潮头之高,“涌到”见潮势之猛,“雪千盘”写潮之色,状潮之形——波浪是圆形的。雪白的浪头一个托着一个,就像白雪一盘接着一盘,层层迭迭而至。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里的“水涌山迭,年少周郎何处也”,写的也是这种景象。这两句由于“忽沉”“涌到”勾联紧密,显得承转迅速,气象飞动。下联“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卷地”“摇天”,声势横暴;“秋风”“海气”,意象浑茫,更是好句。“鱼龙”状潮之形,“卷地”见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海潮的声威影响,仿佛整个宇宙都因它的到来而动摇不安,惶恐颤栗。“秋风壮”何止写出潮如秋风之壮,也表现了诗人观潮时心怀的壮阔;“海气寒”同样不仅写出海潮带来的一片寒意,也包涵了观潮人“一座凛生寒”的心理感受。这中间两联,上联用流水对,下联用工对;上联写潮之形,下联写潮之神;既写足海潮的形与神,又传出了诗人观潮时动荡不安的心态,这就景中有情,物中见人了。
再看结尾“明月”“塔影”一联。海潮因日月的引力而生。每当望日(农历十五)潮水涨落最大,古人观潮多选在这一天晚上。十五夜晚月色皓明,故观潮的诗又往往连带要写到月色。苏轼《看潮五绝》就是用“定知玉兔十分圆”开篇的。潮来天地动荡,声容壮美;潮去明月幽冷,脉脉盈盈,两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诗人抓住这种壮美与优美,动境与静境的反差,描绘出“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的境界,绾结全诗,深得动静变化互相映衬的艺术效果。这里的“一枝塔影”,尤见炼字功夫。塔本是一层层迭上去的锥体,塔层之间有短的飞檐侧出。映在水中,远远望去,那塔影像树枝,那飞檐则恍如树干上旁生枝节留下的丫杈。称塔影为“一枝”,准确描绘出远望中水面塔影的形象。但这“明月”“塔影”,又并非在观潮之外另出一境,仍然是在写海潮。诗人描绘的是万马奔腾后的平静,他笔下的“微澜”依然是海潮的荡漾余波。这结联使人在“明月”“微澜”中回味刚刚过去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一如在“江上数峰青”中蕴涵着袅袅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