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帘淡月 高启
秋 柳
残丝恨结。是弱舞初阑,困眠才歇。绿少黄多,错认早春时节。西风也送谁离别?断长条、似人攀折。谩思曾见,燕边分翠,马头吹雪。
君莫问、隋宫汉阙。总寒烟细雨,晓风残月。不带流莺,却带断蝉悲咽。老来肠绪应愁绝,江南横管吹切。莫欺憔悴,明年依旧,万阴成列。
《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状离别哀思,微婉缠绵,被称为千古绝唱;古人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取“柳”与“留”谐音。因此,在历代诗词中,柳几乎都伴陪着别离愁思出现。高启这首咏秋柳的词,虽不离传统,但处处关联“秋”字,以春柳为反衬,构思奇巧,语言质朴,在众多同题作品中别具一格。调名《疏帘淡月》,即《桂枝香》,因宋张辑词结拍为“露侵宿酒,疏帘淡月,照人无寐”,故得此别名。
词依咏物惯例,从形体外貌入手。为了切题,特地表出柳丝是“残丝”,犹如春柳方抽,恹恹罢舞,绿少黄多。妙在词人不直接点“秋柳”,而是通过与春柳的比照,格外形象地道出秋柳的特征。以下,词便从折柳送别的习俗切入,通过设问,说那短短的柳丝,莫不是也因人送别攀折,以致如此;陡起波澜,又回照“残丝”二字,使前后连成一片。然后,词进一步在春柳上做文章,点染春柳葱翠、双燕翩飞、柳絮如雪飘落马前这样繁富的景物,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词人对秋柳凋残的怜惜之情溢出词外,这就是评家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法。
下半,转入抒情,仍然紧扣残柳,说当年隋宫汉阙的垂柳,如今都已在寒烟细雨、晓风残月中凋敝,那流莺穿梭的热闹繁华早已成了过去,如今必定是只剩下秋蝉在柳丛中嘶哑地鸣叫。这几句,是借柳流露情怀,感叹人生亦如秋柳,青春转眼消逝;切定秋柳,勾勒了一派冷寂凄凉的氛围。在吟咏中,又暗用柳永《雨霖铃》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句与意境,密合词题,无迹无痕。最终,词人由残柳想到自己坎坷一生,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转以达语,寄希望于未来。
全词上半写景,下半抒情,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回环胶合,将被咏主体秋柳讲深讲透,感情沉挚,充分达到了体物缘情的效果。在造语上,通过疑似、否定等手法,辅以旁衬、对比、句句点柳又句句不离“秋”字。词的格调低沉压抑,结合秋柳,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思,充分反映了词人所处的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的时代下知识分子对现状的不满与担忧。末尾引人注目,词人忽作奋发语,希望有所作为。这正是高启渴望为时所用、希冀国家统一的心愿的反映,是他入明前一贯的思想,他在《念奴娇·自述》中也同样表示自己虽然流浪天涯、一事无成,但“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失望而不绝望;所以一旦国家统一,他便喜悦地高歌“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