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诗词丛话》题为清人厉鹗作,内容多为宋元诗人关于杭州西湖的山水题咏及杭州一带的掌故轶闻。然经考证,此书并非厉鹗所作,而是将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部分内容拆乱重编托名厉鹗的伪书。今人多有因未见此书而在整理厉鹗著作时仍误将此书归于其名下者,如在《厉鹗研究的回顾和前瞻》(《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厉鹗词学研究综述》(《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5期)、《民国时期清词选本考索》(《闽江学刊》2009年第4期)三文中,仍然误认为此书是厉鹗所作。本文试对此书作一辨析,以澄清真相。
先从著录和称引的情况来看。《四库全书》收厉鹗作品八种,未见有《西湖诗词丛话》。清人其他官、私目录一概未见著录此书。《中国古籍总目》与《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也未提及此书。厉鹗存世诗文中也从来没有谈到过此书。厉鹗作为雍乾时期的杰出人物,文名显著,其著作深受文史两界学者重视,清中期以来其作品被广泛引用,却从未见有人称引《西湖诗词丛话》。厉鹗著作大部分在清代已经流传刊刻,而《西湖诗词丛话》最早版本是在民国十八年(1929)由杭州六艺书局刊行,未言明版本所自。按照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之“史料的搜集与鉴别”中所云,这种前代未见著录亦无人征引之书,十有八九是伪书。
再将《西湖诗词丛话》的内容逐条进行检索核对,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明人田汝成所作《西湖游览志馀》相同。《西湖游览志馀》是由田汝成在编纂《西湖游览志》的过程中将一些超出西湖范围的材料加以整理编辑而成。现将清光绪嘉惠堂刻本的《西湖游览志馀》与《西湖诗词丛话》进行对比,发现《丛话》只是将《志馀》的部分内容拆乱编排,文字上几乎未作改动。如《丛话》中载:
白乐天为杭州刺史,令访牡丹。独开元寺僧惠澄近自京师得之,植于庭,时春景方深,惠澄设油幕覆其上。徐凝自富春来,未识乐天,先题诗曰:此花南地知难种,羞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峰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唯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乐天到寺看花,乃命凝同醉而归。时张祜榜舟而至,二生各希首荐。乐天曰二君论文若廉白之斗鼠穴,胜负在于一战也。遂试长剑倚天外赋,馀霞散成绮诗。试讫解送凝为元,祜次之。祜曰,祜甘露寺诗有: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金山寺诗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虽綦毋潜云:塔影挂青汉,钟声和白云。此句未为佳也。凝曰:美则美矣,争如老夫庐山瀑布诗: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凝遂擅场。祜叹曰:荣辱纷纷,亦何常也。遂行歌而迈。凝亦鼓枻而归。(《西湖诗词丛话》,六艺书局民国二十三年版)
这个颇有趣味的故事与《西湖游览志馀·卷十》中所载完全相同,一字未易。
再如《西湖诗词丛话》中载:“天竺桂花,秋来特盛,非必种出月中,盖亦地气使然也。苏子瞻《中秋分桂赠杨元素》诗云: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桂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研。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桂浆之说,起于楚词,殆亦今之桂花酿酒法耳。而王子年《拾遗记》云:魏有频斯国人来朝,壶中有浆如脂,乃桂浆也。饮则寿千岁。岂非附会之谈乎?林可山山家清供有广寒糕,韩公望易牙遗意有桂仙汤,近日杭人造天香丸,可以缄送寄远,吟边酒所,咀嚼一粒,则香流齿颊之间,清妙不可言状。桂花有黄、红、白三种,而红者特少。宋时,四明士人史氏者,家有木樨,变大红异香,因接本以献。高宗爱之,画为扇面,仍制诗以赐从臣云:秋入幽岩桂影团,香深粟粟照林丹。应随王母瑶池宴,染得朝霞下广寒。”这一段关于桂花的文字以及下面关于梅、石榴、辛夷、海棠等诸多文字皆取于《西湖游览志馀》第二十四卷,亦一字不差。
经比对,《丛话》全文几乎皆抄自《志馀》。《丛话》取《志馀》六至十六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三至二十五卷者共五十余处,将原帙拆分重排,而文字内容完全相同。
《西湖游览志馀》刊行早于《西湖诗词丛话》三百八十余年,且有多个版本传世,故《丛话》抄自《志馀》毋庸置疑。然两书作者皆为钱塘人,且厉鹗善作山水诗文,又曾参与修撰《浙江通志》,熟知杭州历史掌故,所以自《西湖诗词丛话》刊行以来从未有人怀疑过其是否真为厉鹗所作。厉鹗曾撰《辽史拾遗》等学术著作,为学注重考据,而《西湖游览志馀》内容多有舛误,从不作考证,《西湖诗词丛话》却照抄不误。这种拼凑痕迹十分明显、文理多有谬误不通之书,断不会是厉鹗本人所作。
《西湖诗词丛话》是作为杭州六艺书局“湖山胜概汇编”系列丛书中的第三本首次刊行的(据《西湖诗词丛话》民国二十三年版封底),于民国十八年(1929)发行。此后六艺书局又在民国二十年(1931)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再版此书。这套“湖山胜概汇编”还包括《西湖名胜快览》《西湖楹联新集》《钱塘逸闻轶事》《西湖梦寻》等二十五种关于杭州西湖的趣闻、轶事、史话和诗词。这套丛书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汇编,而是一套以宣传西湖为主要目的兼及牟利的普及性大众读物。所以丛书的编者是最大嫌疑的作伪者,因为托名厉鹗这样的著名浙籍人物,可以大大提升这套丛书的知名度与权威性。而此丛书的读者大都为普通市民,无心亦无力考证此书究竟是否为厉鹗所作,遂讹误至今。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