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毛泽东赞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毛泽东赞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故居藏书里,有一份李白《梁父吟》的手抄本‍‌‍‍‌‍‌‍‍‍‌‍‍‌‍‍‍‌‍‍‌‍‍‍‌‍‍‍‍‌‍‌‍‌‍‌‍‍‌‍‍‍‍‍‍‍‍‍‌‍‍‌‍‍‌‍‌‍‌‍。它是用一寸大小楷体的毛笔字,抄录在16开毛边纸上的,共7页‍‌‍‍‌‍‌‍‍‍‌‍‍‌‍‍‍‌‍‍‌‍‍‍‌‍‍‍‍‌‍‌‍‌‍‌‍‍‌‍‍‍‍‍‍‍‍‍‌‍‍‌‍‍‌‍‌‍‌‍。右上角,有毛泽东用铅笔画着读过两遍的圈记‍‌‍‍‌‍‌‍‍‍‌‍‍‌‍‍‍‌‍‍‌‍‍‍‌‍‍‍‍‌‍‌‍‌‍‌‍‍‌‍‍‍‍‍‍‍‍‍‌‍‍‌‍‍‌‍‌‍‌‍。了解情况的人说:这是毛泽东晚年,由于眼疾视力减退,为了读这首诗,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在另一本70年代出版的大字本《唐诗别裁集》收入的这首诗里,他在“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指挥楚汉如旋蓬”两句旁,用红铅笔画着直线,在函套上也画着读过两遍的大圈。李白的这首诗,是他被唐玄宗召进长安,过了三年布衣翰林的客卿生活,满怀“济苍生”、 “安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未受重视,反被统治阶级排挤出长安后所作。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兼商人之家,自幼聪悟颖慧, “十岁通诗书”,被认为“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相如,指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并常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自比,怀有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理想。25岁之后,李白离家漫游四方,历访祖国的名山大川,浪迹天涯。唐玄宗时,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读过李白的诗文后,非常赞赏,感叹地说: “子,谪仙人也”,并向玄宗作了推荐, “有诏供奉翰林”。李白本以为这是展示自己宏图壮志的大好时机,兴奋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此时的唐玄宗一心只想当“太平天子”,追求声色享乐,早已失去励精图治的热情。他重用奸相宦官,政治腐败,只是把李白作为一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而已。后世在戏曲、绘画等文艺创作中,广为流传的李白醉酒赋诗,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等事,虽有某些夸张之处,但史书传记中确有记载,它充分体现了李白狂放不羁和蔑视权贵的性格。正因为如此,李白为反动统治阶级所不容,最终被排挤出京城。

《梁父吟》这首诗写于他离开长安后。诗中大量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有为之士遭受的挫折,比拟自己的怀才不遇,控诉权奸当道的黑暗政治。诗人用“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暗示皇帝被小人包围,使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但是诗人并不绝望,从全诗一开头的“长啸《梁父吟》,何时见阳春”,到最后“《梁父吟》,声正悲。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居钓,大人甈岘当安之”。看得出诗人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有才能的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应因受挫折而气馁。这是李白用世之心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极富浪漫主义的文艺特色。毛泽东喜爱这首诗,早在60年代,他就曾在5页红格信纸上。凭记忆手书过这首诗。毛泽东晚年对李白这首政治上失意后的悲愤之作,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表露出特殊的倾心。

李白有不少诗讽喻权贵,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满和抗争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很爱读这类诗,常有圈画,《梁父吟》是其中之一。从这些诗里,毛泽东既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又能加深对诗人的理解,有些还能引起他的共鸣。

不仅如此,李白性格豪放,他的诗歌常常运用非常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表达自己喷薄奔放、一泻万里的思绪和心态。毛泽东对这些诗非常欣赏,经常阅读,反复圈画,给予极高的评价。

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将进酒》标题前,毛泽东画着一个大圈,标题后连着画了三个小圈,天头上批注:“好诗”。这首诗写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千金恣戏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的这首诗虽有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方面,但是气概豪迈,感情奔放,艺术性很高。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李白充满信心的自我道白。全诗开头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地把人带进一个开阔雄壮的境界,1948年3月,毛泽东从延安东渡黄河,他凝望奔腾咆哮的河水,深情地喃喃吟诵这两句诗,说: “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将进酒》这首诗气概豪迈,感情奔放,艺术性很高,是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受压抑的人生道路上,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写照‍‌‍‍‌‍‌‍‍‍‌‍‍‌‍‍‍‌‍‍‌‍‍‍‌‍‍‍‍‌‍‌‍‌‍‌‍‍‌‍‍‍‍‍‍‍‍‍‌‍‍‌‍‍‌‍‌‍‌‍。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好诗,鼓舞振奋了几多千古慷慨志士!这是李白诗的魅力和精神力量之所在。

对李白那些强烈追求个性解放,不畏权贵,不崇拜偶像的诗,毛泽东都很欣赏。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封建社会尊为“圣人”的孔夫子,诗人敢于直呼其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蔑视世俗权贵的一身傲骨。《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反映诗人怀才不遇,极端沉重的苦闷心情。读到这些精彩之处,毛泽东都在句旁画着着重线。好几本诗集中,这些诗的标题前都画着两三个圈;有的书中,标题前画圈,标题后还连画三个小圈。

李白一生的大部分岁月在漫游山水中度过。他用优美动人的艺术笔触、丰富的情感,写下一首首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抒情写景诗,《蜀道难》是其中的杰出之作。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人蜀时所写。诗的开头、结尾和中间,三处赞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中用“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倚挂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胚,称崖转石万壑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雄健奔放的语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险峻巍峨的山川,想象力丰富,极富感染力。在一本《注释唐诗三百首》中,毛泽东在《蜀道难》这首诗的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批道: “此篇有些意思。”50年代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接见出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文学艺术界的代表,见到作家杜鹏程,当得知杜鹏程正在宝成铁路工地体验生活时,他说:“李白的《蜀道难》就是写的你们现在工作的那些地方的艰险情景。不过‘蜀道’很快就不‘难’哕!”说罢动情地吟诵起《蜀道难》这一诗篇中的一些片段。宝成铁路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无比的建设热情所进行的重大工程之一。彼时彼刻,毛泽东吟诵李白的诗句,是在告慰李白,人间已经实现变天堑为通途的巨大变化了!70年代,毛泽东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称赞道: “《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让人们仿佛也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 (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可见毛泽东对诗的评价一向是实事求是,反对任意拔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李白写于因永王李璘事件遭贬遇赦之后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时的李白,追求政治出路的幻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破,只得寄情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这首诗对庐山的奇山、秀水、飞瀑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被誉为“笔下有仙气”。毛泽东十分欣赏这首诗。1959年他的儿媳刘思齐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自己忍受着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巨大悲痛,多方关怀刘思齐,8月6日写信引用了李白这首诗中的诗句,鼓励她说: “娃,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连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毛泽东认为,李白的这几句诗能开阔人的心胸,并以此慰藉刘思齐感情上的巨创。这说明他对李白诗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力量评价之高。1961年9月,党中央在庐山开会,毛泽东用他龙飞凤舞的草书再一次手书了这四句诗,诗后题写: “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四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常委诸同志。毛泽东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上三峡》、《鹦鹉洲》、《鸣皋歌送岑征君》、《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毛泽东也都多次圈画,十分赞赏。

李白有些诗语言明快爽朗,形象生动,感情真切,朗朗上口。如《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泾县桃花潭人,常酿美酒招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诗,毛泽东也多次圈画。这些诗,具有“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的民歌乐府风韵,毛泽东很爱读。

李白一生大部分的活动是在“安史之乱”前的盛唐时期。“安史之乱”中,他怀着平叛的志愿,参加永王李璘的起兵,任幕僚。李璘失败后,李白受到牵连,被贬流放夜郎,后遇赦。诗人一生坎坷,政治上始终壮志未酬,郁郁不得志,62岁时,在贫困和漂泊中这位天才诗人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生活的磨炼和天赋,使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给后世留下璀璨的诗篇,成为一位不朽的时代歌手。杜甫赞誉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毛泽东赞扬他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毛岸青、邵华: 《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