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卷二《绝句》已介绍。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卒,杜甫失去依靠,便于五月携家离开成都东下,经嘉州、戎州、泸州、渝州,在云安住了一段时间,于永泰二年(766)夏初移居夔州(今重庆奉节)。十一月改年号为大历,从“丛菊两开”来看,《秋兴八首》当作于大历二年(767),因为大历三年(768)正月中旬,杜甫就已经出峡东下了。前人将这组系于大历元年恐不确。

《秋兴八首》(其一)为组诗中的第一首,正如清浦起龙《读杜心解》称:“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首联扣题,起句写明时间已经进入秋天,“玉露”即白露,早晨草木上有露水是秋天的特征。枫树的叶子比较大,容易招风,枫叶到了秋天会变成红色或黄色,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是秋天的标志。枫树是落叶乔木,枫叶变色以后也就开始凋零了。次句写地点,《水经注·江水注》:“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萧森”,萧瑟阴森。这两句写景,但是句中有“凋伤”与“萧森”两词,可见景中也蕴涵着诗人悲伤的情感。

颔联承上继续写巫山巫峡的秋景。三句写巫峡波浪滔天,四句写风云在巫山上涌动。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甸的话说:“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隐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明末金圣叹《杜诗解》卷三分析道:“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塞上”,即夔州,此泛指巫山。

颈联转写自己的心情。五句写诗人在夔州已经两次见到菊花开放了,感昔伤今,再次流下伤心的眼泪。“他日泪”也就是昔日泪,清人黄生《杜工部诗说》卷八分析道:“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杜甫在《春望》诗中曾说过:“感时花溅泪。”六句是写诗人将回乡的希望寄托在一叶孤舟上,但是这叶孤舟长期系在夔州岸边未能东下,其故乡难回的无奈与痛苦之情是不难理解的。

尾联继续抒发羁旅之思。七句写到处都在制作过冬的新衣,末句写白帝城中也传来清洗旧衣服的捣衣声。言外之意,作为客子,杜甫一家却没有条件赶制新衣、清洗旧衣。则他希望和家人一道到自己的故乡过上温暖安定的家庭生活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了。“砧”(zhēn),捣衣石,此指捣衣时所发出的声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清王嗣奭《杜臆》卷八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还提到:“首章发兴四句,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后四句,乃其悲秋心事。此一首便包括后七首。而‘故园心’,乃画龙点睛处。”可见组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细读组诗的第一首诗对我们领会组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