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
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导读】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辞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作品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上写景写情交织成文,反复咏叹,清丽婉扬,在初唐的七言古诗中非常突出,备受称颂,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②。
滟滟随波千万里③,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④,月照花林皆似霰⑤。
空里流霜不觉飞⑥,汀上白沙看不见⑦。
江天一色无纤尘⑧,皎皎空中孤月轮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⑩,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青枫浦上不胜愁○12。
谁家今夜扁舟子○13?何处相思明月楼○14?
可怜楼上月徘徊○15,应照离人妆镜台○16。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7。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8。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9。
昨夜闲潭梦落花○20,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21,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2。
不知乘月几人归○23,落月摇情满江树○24。
【注释】
①《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原为短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②连海平:江潮浩瀚,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共潮生:明月从海潮中涌动而出。③滟滟:水波动荡闪光的样子。里,一作“顷”。④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甸:郊外之地叫甸。⑤霰(xiàn):小冰粒,俗称雪子,此形容洁白的月光映照下的花朵。⑥空里流霜:此形容月光的皎洁,古人认为霜是从空中飘落的。⑦汀(tīnɡ):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此指沙滩。⑧纤尘:细微的尘埃。⑨皎皎:洁白明亮。⑩无穷已:无穷无尽。已:止。○1悠悠:此指白云缓缓飘动的样子,形容游子像天上的云飘然而去。○12青枫浦:一名“双枫浦”,今湖南浏阳有此地名,此泛指水边。浦:水边。○13扁舟子:漂泊江湖的人,即游子。扁(piān)舟:小船。○14明月楼:月光下的闺楼,泛指思妇住处。此借指月下楼中的思妇。○15“可怜”句:化用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徘徊:指月影移动。○16离人: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此句以月照思妇妆镜台,暗示思妇望月思人,对镜伤怀。○17“玉户”二句:字面指思妇居室中的月光帘卷不去,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手拂还来;实际说月光勾起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捣衣砧:捣洗衣物用的垫石,缝制衣服前,先捣洗衣料,而家中思妇常给游子缝寄新衣,故睹物易思人。○18逐:追随。○19“鸿雁”两句:鸿雁飞得很远,也不能随月光飞到游子身旁;鱼龙能潜游到远方,但也只能在水面泛起阵阵波光,无法到达游子身边。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此谓二人相去遥远,鱼雁也无法传递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度,通“渡”。文,通“纹”。○20闲潭:幽静的潭水。落花:暗示春将逝去。○21江水流春:春光随江水流逝。○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境内。一说古代碣石山已没入海中。潇湘:原二水名,潇水源出湖南九嶷山,湘水源出广西海阳山,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称为潇湘,北入洞庭湖。这里以“碣石”指北,以“潇湘”指南。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遥远。○23乘月:乘着月色。○24“落月”句:落月的余晖仿佛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江边摇曳不停的树上。意思是说看到落月余辉洒满江树,不由情思牵动,心灵激荡。
【译诗】
春天的江潮奔涌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汪洋。
一轮明月伴随着潮水,冉冉升到浩渺的天空上。
明静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射着闪闪晃动的波浪,
春江水宛转流向天际,何处不朗照明亮的月光?
静静的江水曲曲弯弯,穿过了开满野花的原野;
银色月光洒在花林上,好似一颗颗雪珠在飞散。
空中似有浮霜在流动,却感觉不到它在哪飘飞;
小洲旁白色的沙滩上,月光照射变得一片茫茫。
江天呈现同一种颜色,洁净得没有细微的尘埃,
只见一轮皎洁的孤月,高高悬在明净的天空上。
在这明月朗照的江畔,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
这江上的永恒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照到人世上?
感叹人生代代在更迭,子子孙孙一辈一辈相传。
江上的明月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总是状态依然。
不知道这江上的月亮,在久久等待谁人的惠顾,
只见奔流不息的长江,默默地把流水送向远方。
天上的白云悠悠飘逝,勾起青枫浦游子的忧伤。
在这花好月圆的夜晚,是谁家的浪子在外飘荡?
也不知哪一家的离妇,还独自相思在明月楼上?
楼上的月光多么可爱,欲长伴离妇难耐的孤单;
婆娑朦胧的溶溶月光,也许正照在她妆镜台上。
长夜漫漫她怕见月亮,可卷起门帘卷不走月光;
来到溪边砧石上捣衣,月光又照射在她的身旁。
此时两个人不通消息,只能在月亮下遥遥相望。
多么希望能随着月光,飞到亲人身旁把他陪伴。
只可惜鸿雁虽飞得远,也追不上那飞逝的月光;
鱼龙能在水底下潜游,也只能白白地泛起纹浪。
昨夜梦里回到了故乡,梦见落花飘零在闲潭上。
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我仍然还不能够把家还。
春光伴江流就要逝去,江潭落月慢慢坠向西山。
浓浓的夜色沉沉的雾,渐渐吞没了西坠的月亮,
你和我只能天各一方,彼此默默思念独自忧伤。
不知今夜里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踏上归家路;
看落月隐没在江树中,仿佛有无限情意在荡漾。
【赏析】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七言古诗,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它以优美的语言,精致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江月长存、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感慨,传达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可以说是盛唐之音的先声。
诗篇题目首先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接着分五个部分展开全诗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绘景,开篇就题生发,逐句吐题,展现春江花月夜绮丽的自然景观,尤其注重描写了江月初升和月上中天的景致,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妙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恬静幽美。第二部分是思索。面对这清明澄澈而美好的大自然,诗人即景生情,神思飞跃,引发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感慨人生短暂而江月长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发出人生无常的淡淡哀伤的同时,又从“代代无穷已”的永恒中找到一种欣慰。第三部分是过渡。“白云一片”下四句由自然写到社会,由人生短暂的慨叹转入抒写人间的离愁别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提出抒情的对象——思妇和游子。第四部分集中写思妇的闺思、别怨、怀想和惆怅。第五部分集中写游子的别恨、相思、乡愁和慨叹。这两部分以思妇和游子为代表,写尽悲欢离合的人间真情。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将思念亲人、盼望团圆的美好感情扩大开来,由自身推及他人,由个人推及大众,赋予了普遍的社会意义,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家,盼望别人能归家;自己不能团圆,盼望别人能团圆的博大情怀。
诗歌构思新颖,别出心裁地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时空元素构图,以月为核心、以月光为全诗之魂。所绘之景皆月下之景,所抒之情皆随月的变化而变化。结构精巧、层次清晰,运用时空交叉的手法构成众多意象。绘景丰富细腻,画意、诗情、哲理水乳交融,做到了景物情感化,情感诗意化,景情哲理化。加上语言精美,朗朗上口,读来美不胜收。《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以孤篇压全唐”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不愧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