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唐诗千古绝唱:孟郊《游子吟》歌颂母爱精品之作赏析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湖州市德清县)人,先世曾居洛阳。孟郊家境贫寒,早年苦读,奋发有志,自负不凡,曾历游河南、江西、长安、苏州等地。他仕途坎坷,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考中进士,五十岁时选为溧阳尉,后因拙于政务,而辞官。元和初年,郑庆余为河南尹,举孟郊为水陆转运判官。后来郑庆余主镇兴元,又保荐孟郊为参谋。孟郊因暴病,死于赴任的旅途中。有《孟东野诗集》传世。

【赏析】

《游子吟》是孟郊最著名的诗篇,也是唐诗中的精品。这首诗的诗题下,原有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

孟郊一生道路坎坷,穷困潦倒。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老年失子,对亲情有特殊的体验。他年轻时曾静居嵩山,发奋苦读。后来曾经历游四方,足迹半天下,他在放浪形骸、诗酒流连中,度过了自己的壮年时光。年过四旬以后,孟郊才跻身仕途,施展才华,实现济世经邦的抱负。但“文章憎命达”,他满腹经纶,却又久困文场,经历了多次的科场磨难,直到四十六岁,才考中进士,脱却蓝衫。他漂泊南北,奔走东西,又过了几年的苦日子,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溧阳尉这样的一个职位,虽然是官,但仍不免沉沦下僚。尽管官微禄薄,毕竟有了进身之地,于是孟郊把老母亲接到了溧阳任所,以尽人子的孝道。

经过半世的奔波、饱受雨雪风霜、遍尝人间冷暖、已到天命之年的诗人,此时深感母爱的博大无私,于是,《游子吟》发乎其心,出乎其口,落于纸笔,传之万世!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两句,写在儿子即将外出宦游,或因事远行之时,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衫行装,这是在母子分别前,最常见到的情景。这首小诗的选材,十分典型,更十分平凡。这是任何一个外出者,都曾经历过的事情。正因为这一细节极为普通,所以也为一般作家所忽略。孟郊却慧眼独具,抓住了这一生活细节,用来表达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可算是以一滴水映出大海之波澜,是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是对母亲缝衣时的形象描写,也是对母亲彼时心理的明白剖示。它不仅描绘出母亲飞针走线、为游子缝制行装的细节,而且通过这平平常常的十个字,我们可以透视肺腑,看到母亲那颗温暖的心。母亲对游子的担心、牵挂、疼爱和嘱咐,没有用言语来表达,而是在用针线说话,用绵针密线,织写母爱!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没有饱尝离乡背井之苦,没有养育过子女、做过父母的人,是很难清晰地回忆出这个生动细节、体会出此时母亲心中的炽热感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是说:儿女对母亲的那么点儿孝心,即使再多,也不过像寸草一样: 微不足道!而母亲对儿女的养育抚爱之恩,则像三春的太阳光一样:难以估量!所以儿女对母亲的恩情,无论如何都是报答不过来的!“寸草心”:诗人在此,以小草抽出的嫩芽,比喻儿女对母亲的孝敬之心,极言其小,微不足道。“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三个月合称为三春。三春的阳光哺育万物,此处用以比喻母爱,极言其恩德之浩大、深广。这里是把儿女的孝敬之心与母亲对儿女的抚爱之情,互相交结而言的。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既感恩又深怀愧疚的复杂感情。诗人的比喻生动确切,极富形象感,在歌颂伟大母爱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深厚炽烈的赤子之心,情真意挚,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很短,只有六句三十字。但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事雕琢,而沁人肺腑。孟郊的诗以追求古拙、刻意苦吟著称,但此诗却不加藻饰,不用典故,以平易通俗、浅近自然的词句,写出了情味至浓的母子真情。

《游子吟》作为一首含意隽永、流传久远的诗篇,其艺术魅力还在于它能通过最普通的生活细节,来表现最伟大的母爱和最纯洁的赤子心,它洞穿肺腑,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宋人曾季理,在《艇斋诗话》中,称赞此诗:“精确婉转,人不可及也!”

明代诗人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曰:“仁孝不言,自然风雅!”

明代竟陵诗人谭元春,赞扬此诗说:“写母子恋恋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唐诗选评》)

总之,这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好诗,她所表达的感情,具有人类的共同性和历史的久远性。因此它能够脍炙人口,传诵百代,流播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