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真山民《山亭避暑》古诗鉴赏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真山民

真山民是宋朝的遗民,他痛遭国亡,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山民,即山野之民,表示他绝意仕进,与元朝不合作的态度。

“山亭”,坐落在山间的亭子。这个山亭就是气候凉爽而宜于避暑的地方。“暑”字还寓有深意,暗指元朝统治的残酷;当时它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特别对“南人”(元朝分全国人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南人即原南宋地区的汉人,地位最低下)采取高压的手段。林景熙《枯树》诗中的“暑路行人惜”,寓意相同。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山亭之所以宜于避暑,是由于地势高旷,树木茂密,经常刮风,要让风吹进亭来,就得把帘子挂起。“丁宁”,嘱咐之意,可以是嘱咐别人,也可以是心语口地嘱咐自己。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上面“丁宁”句已暗藏“亭”字,这里“地皆”句明点“避暑”。又“宜避暑”承上“清风入”来,因有清风入而宜于避暑,所以就到山亭来。但有些人却与他不同调,欢喜向热处行。程晓所说的:“今世褦子,触热到人家”(《嘲热客诗》)就是这种人。这句诗寄托了作者自己避开元朝的虐政而隐居不仕的意思,包含了民族感情。“趋炎附势”是一句成语,此处的“趋炎”,可看作与“附势”同义,暗指降元朝做贰臣的那些人,和他自己成了鲜明的对照。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二句写山亭的幽致。一则亭边长着竹子,竹子临水,水广千顷。杜甫有“修竹不受暑”(《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诗句,何况竹外有水,水竹相映,更添凉意。再则亭边还长着松树,高而且大,经风能起波涛之声。“乔木易高风”(杜甫诗句),风满四檐,多么凉爽!杜甫《四松》云:“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这山亭的松风,不也可以使人有着同样的感受么?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幽致”,清幽的景致,这已经在第五六句作了具体的描写,第七句就用“幽致”二字点出来。“廉”,不贪,不苟取。风之为风,不为任何人所私有,可以多取,无伤于廉。苏东坡《前赤壁赋》有云: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正是同一道理。联系第三四句来理解,这“廉”字也寄托了不仕元朝的意思。因为出仕新朝,就是贪图富贵,丧尽廉耻,像上面所斥责的趋炎附势那种人了。

这首诗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就写景来说,地多清风,树有松竹,还有水,这是山亭的幽致,正宜作为避暑的胜地。诗分两层写,前四句为一层,写挂帘纳风,来此避暑,题面“山亭避暑”四个字全写到了。后四句为一层,写水竹,写松风,景色殊为幽致,乃补足上文,愈见得此山亭于避暑为宜。故虽分两层写,而下层深化了上层的意思,彼此有区别又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这些写景的诗句中,不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情趣和襟怀吗?而且有的地方还寄托了深意,如“避暑”、“趋炎”,乃表明自己不降志辱身,与以做贰臣为荣者大异其趣。结处仅就自己一面说,与“避暑”句相承接,因为这是他意中侧重之点。古云“诗如其人”,于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