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大家论诗

《五律·张冠道中》毛主席诗词鉴赏

五律·张冠道中

(一九四七年)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题解】

诗题“张冠道中”示此诗为转战途中作。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曾于1945年8月28日飞赴重庆,与蒋介石就和平建国问题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日,《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署。这一纸协议,未能阻止战争。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鄂豫边界的中原根据地,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投入胡宗南等部14万人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的陕西延安地区发动突然进攻。大敌当前,何去何从?出于安全考虑,有人劝毛泽东离开陕北。但毛泽东不愿意。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决定:刘少奇、朱德等人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去华北开展工作,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叶剑英、杨尚昆主持中央后方委员会,转移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活动区域在吕梁山区兴县一带;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精干机关,留在陕北,指挥各战场作战。

当时,西北野战兵团(1947年7月改称西北野战军)仅有2万多人,由彭德怀、贺龙、习仲勋领导。他们在延安以南进行了六昼夜的顽强阻击,以掩护党中央转移出延安。3月18日晚,毛泽东随最后一批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此诗即写于转战初期,或在3月25日青化砭战役前。

【注释】

[张冠]地名,当在延安与延川之间。“张冠道”则为路名,路过或到达张冠之路。

[征马嘶北风]语近《古诗十九首》之“胡马依北风”。《文选》李善注引《韩诗外传》:“《诗》云:‘代马依北风。’”北风,一般指冬日之风。此诗写于仲春,当为陕北当时实景。

[铁甲]又称“铁衣”,古代作战铠甲。

[银冰]银色的冰冻。

[塞上行]唐人翻汉乐府《出塞曲》、《入塞曲》为《塞下曲》,内容多写边塞征戍之事。此取边塞诗意,以增争战气氛。

【品评】

此诗之妙,妙在写实。凡转战“道中”所见,皆一一叙述之、描绘之。有如画师,将沿途所见,付之丹青。由写实,显示从容镇定,显示领袖气度,最后达到不抒情而情自见。

“朝雾弥琼宇”,从“雾”写起,雾境之美,在乎朦胧。接着写“风”:“征马嘶北风”。因为有“雾”,看不甚切,故“风”中传声,马嘶入耳。再写“露”:“露湿尘难染”;再写“霜”:“霜笼鸦不惊”。四句诗,四种气候现象:雾、露、霜、风。四者相融,一幅略显神秘的行军图景隐隐现出。

颈联二句,以“戎衣”、“铁甲”二词与首联“马嘶”相映;以“须眉”、“银冰”二词与雾、露、霜、风的春寒气候相映,推出马、戎衣、铁甲的主人公:战士与诗人自我。

尾联呼应诗题,“恍若”一词,渲染一种心态。张冠道,已近“塞上”,不是“塞上”,故用“恍若”最宜。“塞上行”三字点化,全诗的战阵气、边塞气全出。

毛泽东离开延安时曾发誓:北不过长城,东不过黄河。这首,结句落在“塞上行”上,可以视为一种自励、自勉、自戒。

“诗史”之说也久。其实,诗中之“史”,远不是一个完整的“纪事本末”‍‌‍‍‌‍‌‍‍‍‌‍‍‌‍‍‍‌‍‍‌‍‍‍‌‍‍‍‍‌‍‌‍‌‍‌‍‍‌‍‍‍‍‍‍‍‍‍‌‍‍‌‍‍‌‍‌‍‌‍。诗化的历史,仅存碎片,使用多少黏合剂,都难以修复成历史的衣钵。这首诗,也是“史”,在诗情的真实上,它反映了毛泽东坚守陕北的刚性。“踟蹰张冠道”,我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