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题解】《破阵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原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之节选。五代两宋时期的李煜、晏殊、辛弃疾等为之填词传于后世。双调小令,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注释】1.陈同甫:陈亮,作者好友,坚持抗金,终生未仕。宋孝宗十五年冬到上饶访辛,留十日。别后作者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二人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作者的这首《破阵子》也是这一时期写的。2.麾下:指部下。麾:军旗。3.炙:烤熟的肉。4.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襄阳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串译】醉意中拨亮灯抽出宝剑赏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的烧肉,五十弦等各种乐器一齐演奏着边疆的乐曲。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弓箭发出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了。
【赏读提示】此词是作者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本词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方法,驰骋壮志,抒写愤慨,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辞章里。“壮词”之壮就在于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上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作者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拨亮灯火,深情地端详着心爱的宝剑。“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两个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透过这些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灯的红光和剑的寒光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从这种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和军心的振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军中的战斗气氛,让人分明看到威武如山的军营里,斧戟从立,直指苍穹;旌旗翻飞,哗哗作响;将士们铠甲发亮,一个个雄姿英发。这场面是何等壮观、热烈!“沙场秋点兵”又使人感到这支士气高昂的队伍的赫赫军威。寥寥五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雄壮威武的阵容,再现了作者立马阵前、点兵授令的形象,笔酣墨饱地对上文所描写的情况作出了出色的小结,收束有力。下片紧承上片把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霹雳”,比喻响声如雷。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让我们好像看到的卢快马在飞驰电掣般前进,强弓劲矢在霹雳般震响。一幅风尘蔽日、金鼓匝地的战斗情景跃然纸上,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历历如在眼前。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意的进一步生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意味着词人大功告成,踌躇满志,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轻松而大气磅礴起来,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
这首“壮词”的基调气势恢弘,慷慨激昂,节奏动型属高亢型的。首尾两句描写出现实现境,中间数句全是梦境。梦境要诵得雄壮,现境要诵得悲凉;梦境要诵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好用“急口”连接起来表述。“秋点兵!”要一字一顿地重重敲击而出,表现出大仗之前军队的赫赫军威。结句要陡然跌落,语势急遽下行,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出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可怜”——“白发”——“生”,应安排两个顿挫,情绪高点在“可怜”上。
【断句顿挫建议】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推荐名句】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沙场秋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