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辛弃疾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爱国词赏析,写作背景、作品思想感情解读?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雦突骑渡江初①。燕兵夜綵银胡馩②,汉箭朝飞金仆姑③。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④。却将万字平戎策⑤,换得东家种树书⑥。

注释

①“壮岁”二句:回忆当年率众起义以及带军渡江的情景。锦雦(chā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锦雦:锦衣,即织有锦绣的短上衣。

②燕兵:指金兵。綵(chuò):整理。一说捉、握的意思。银胡馩(lù):镶银的箭筒。

③金仆姑:一种良箭名。以上两句描写当年南归途中与金兵激战的情景。

④“春风”句:意谓春风能使万物恢复青春,却无法使我的须发变黑。欧阳修《圣无忧》词有“春风不染髭须”句。

⑤平戎策:抗金复国的良策。作者南归后,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陈述抗金谋略,但未受重视。

⑥“换得”句:意谓一腔报国激情、才略,竟换来种树、种田这样的下场。东家,指东邻的农家。

赏析

这首词有一个小序,对于我们理解词的主旨有着明显的指向性。一是“功名”,辛弃疾所追求的“功名”是联系着收复中原的,所以它天然地带有崇高性,而不同于一般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第二个关键词是“少年时事”,辛弃疾的“少年时事”是一段惊心动魄的辉煌历史。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亲率大军南下攻打宋军,其后方空虚起来,被占区人民乘机起义。最成功的是山东农民耿京领导的队伍,人数多达二十多万,辛弃疾此时才二十来岁,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归附了耿京。当辛弃疾去建康拜见高宗时,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杀害耿京,投降了金人。辛弃疾果断组织五十名义勇军,直奔张安国的驻地,出其不意地将张安国绑至马上,并动员了张安国的部下上万人与他一起投奔宋朝。于是,辛弃疾带领这支大军星夜向南飞奔,最终将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正法。辛弃疾这段英勇过人的传奇经历,不仅在南宋十分突出,就是在整个封建时代的文人中,也是相当罕见的。这首词的上片就生动地描写了这段经历。

过片“追往事,叹今吾”,今吾是今天的我。这两个三言句承上启下,由追忆回到现实。这就又联系到小序里的第三个关键词“戏作”。宋人的诗词里有很多“戏作”,他们的戏作有时确实是表达文人的一种谐趣,有时却是以表面的嘲谑、诙谐掩盖深层的苦闷、悲愤。辛弃疾这首“戏作”显然是后者。众所周知,他回到南宋后,并未受到朝廷的重用,因为他的功名理想与南宋朝廷的求和意愿格格不入,于是只能愤懑地过他的闲居生活。

“春风不染白髭须”,作者感慨春风可以使草木变绿,却不能使人的白发变黑,岁月一去不复返。深沉的悲哀中,结尾一联更是将悲剧的气氛推向高潮。作者含辛茹苦写成的《美芹十论》等平戎之策,如同废纸,还不如向人去换种树书来得实惠。这就用对照鲜明的形象,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地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