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集 王维

王维《济上四贤咏三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济上四贤咏三首

崔录事

【原文】

解印归田里①,贤哉此丈夫。

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②,因家沧海隅。

已闻能狎鸟③,余欲共乘桴④。

【注释】

①解印: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

②东山:东晋谢安隐居处。指隐居或游憩之地。

③狎鸟:亲近地玩鸟。典出《列子·黄帝》:有个海民,喜欢鸥鸟,每天早上与鸥鸟嬉戏,上百的鸥鸟飞下游玩。后来他的父亲想让他捉回鸥鸟拿给自己玩弄,海民再来到海上,鸥鸟便不再飞下了。此语说明崔录事没有世俗的机诈之心。

④乘桴(fú):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后以指避世。

【译文】

解下印绶回到乡下,这位大丈夫非常贤德!少年时曾为侠客(为人打抱不平),晚年为儒生(潜心读书、教引后辈)。隐居在东山旁边,在大海边安家。听说他已经能够和鸥鸟亲密无间地嬉戏,我好想跟他一起乘着小舟出海。

【赏析】

王维在京城高中状元之后,被任命为太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而黄狮子只有在皇帝主办的场合中才能使用,所以王维获罪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即济州(大致在今济宁地区)仓库管理员。这起案件有什么“内幕”,今天已经不得而知。

王维到济州以后,写下这组《济上四贤咏》,这“四贤”都曾是微末小官,崔录事曾经的职务“录事”类似于今天“秘书”,成文学曾经的职务“文学”是王府中管理书籍的官吏,郑霍两位隐士安居山林田野。在诗歌中,诗人热衷于夸赞他们平直忠厚的品性。“四贤”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王维特别欣赏他们,说明王维真心欣赏这些在仕途上“吃亏”的“老实人”。

一般的隐士给人的印象是朴实、安静的,崔录事隐居山中,安家海边,但他原本并非安静之人,而有一种“丈夫”气概:这位隐士早年的时候,是扶助弱小、帮助他人的侠客,心中颇有一份豪气。年纪大了潜心读书,颇有儒雅风度。这位大丈夫有什么“功业”呢?这位大丈夫只是毫无心机,所以连鸟儿也与他特别亲近(也就是说他壮志未酬)。诗人想要与这样的人一起到海上漂流。诗歌最后用“乘桴”的典故,《论语·公冶长》篇中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王维以“天道不行”的典故,描写一位生平无法施展抱负的贤丈夫,说明他对当时的世道非常不满。

成文学

【原文】

宝剑千金装,登君白玉堂①。

身为平原客②,家有邯郸娼③。

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

中年不得意,谢病客游梁④。

【注释】

①白玉堂:神仙所居。亦喻指富贵人家的宅邸。

②平原客:平原君门下客。后泛指门客。平原君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在当时声名显赫。长平之战后,秦军进围赵都邯郸,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发动门客向楚国和魏国信陵君求援,最终解除邯郸之围。

③邯郸娼:赵都邯郸的娼妓。《汉书·地理志》载,赵俗女子多习歌舞。古时传言,燕赵之地多美女。

④游梁:指游走到诸侯王处任职。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经买得郎官做,但汉景帝不喜欢辞赋。当时梁孝王招揽天下人才,司马相如借口生病辞职,到梁国成为梁孝王的客卿。

【译文】

身佩价值千金的宝剑,来到您富丽堂皇的厅堂。我成为像平原君门客一样的人,主家蓄有美貌多艺的邯郸娼妓。在公卿家的坐席上恣逞意气,在游侠的聚集处真心论交。中年仍然不得志,推辞生病来到诸侯王那里作客卿。

【赏析】

诗歌前四句化用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以形容成文学年轻时出入豪贵之门。这位贤士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豪爽、真诚:“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在权贵面前不装模作样,诚心结交民间义士。豪爽真诚的人,作为朋友是非常难得的,但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官,这样的性格也导致成文学的仕途结局是“中年不得意”。末句化用司马相如到梁国作客卿的典故,一方面紧扣成文学作为诸王文学之职的实事;另一方面以司马相如为典,赞美了成文学的才华。

郑霍二山人

【原文】

翩翩繁华子,多出金张门①。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

童年且未学,肉食骛华轩②。岂知中林士③,无人荐至尊。

郑公老泉石④,霍子安丘樊⑤。卖药不二价,著书盈万言⑥。

息阴无恶木⑦,饮水必清源。吾贱不及议⑧,斯人竟谁论。

【注释】

①金张门:指豪贵门下子弟。金张,汉时金日磾、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人子孙七世荣显。后因用于显宦的代称。

②肉食:指高位厚禄。亦泛指做官的人。《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杜预注:“肉食,在位者。”骛:同“务”,从事、致力。

③中林士:在野隐居的人。

④老:在(泉石山水)间终老。

⑤丘樊:农耕之事。丘,指孔丘;樊,指樊迟。樊迟是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耕种之事。《论语·子路》云:“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后以“丘樊”借指农耕之事。

⑥盈:多余、超过。

⑦息阴:在阴凉处休息。

⑧不及议:不能上达廷议,即意见难以传达到朝堂之上。

【译文】

繁华之地的潇洒公子,多出自像金家、张家那样的豪门。幸运地拥有前人的基业,年纪轻轻就受到英明主上的赏识重用。童年还没有正式入学就拥有官位,在华美的轩室任职。(他们)哪里知道,山林中的士子,没有人向皇帝推荐。郑山人在山水泉石间终老,霍山人安于亲身耕种。卖药一律只卖一口价,著书超过一万字。乘凉也不选在贱劣的树下,饮水一定喝清澈的水源。我身份卑微不能上达廷议,这样的人(显达之人)谁去议论称赞呢?

【赏析】

门荫入仕在唐代是经过制度化的正常入仕途径,崔氏、卢氏、郑氏、王氏等世家大族子弟往往在年轻时就能够出入宫廷担任郎官、侍卫等官职,他们往往年纪轻轻,就已经获得丰富的政治资源。诗歌前六句,即描写了唐代社会的这种现象。科举入仕是普通学子入仕的途径,但唐玄宗年间,科举录取的人数很少,而且唐代的科举考试不糊名字,许多考生通过行卷提前获得了考官的赏识,高官子弟也可以不选择门荫入仕而参加科举以“证明能力”,加快升迁。对于没有门路的考生而言,参加科举考试的入仕之路也是异常残酷的。一部分士子“走捷径”,通过隐居获得名声,受到皇帝赏识。然而对于郑、霍二位隐士来说,这条“捷径”也不太有希望,“无人荐至尊”,权力中心的人们根本没听说过这两位隐士。

诗歌后半部分重点描写郑、霍二山人一日日一年年地在山中安然度日。郑山人在山林泉石中日渐老去,霍山人在田野耕作间得到了安宁的生活。他们采些药材赚钱,但完全不走商人的“套路”,卖谁都是一口价;腹中的学识,被写成长长的著述。虽然身份低微,但是他们极端自爱。古人认为树木也是有品性的,如松树被认为品性高洁,但楮树被认为是恶木。这两位山人选择休息的地方,也要选择良木的树荫;选择喝的水,更要选择清澈的水源。诗歌描写的场景,非常贴合山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又影射古代先贤的典故,汉代隐士韩康“卖药不二价”:“(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馀年。”(《后汉书·韩康传》);晋代名士陆机“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猛虎行》)。诗人虽然倾慕这两位山人的贤德,但却无力改变两位山人终老山野之间而不受朝廷重视的处境。诗人感慨两位贤德的士人日渐老去而不受重用时,掺杂着身处贱职的自我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