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门歌
【原文】
七国雄雌犹未分①,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②,魏王不救平原君③。公子为嬴停驷马④,执辔愈恭意愈下⑤。亥为屠肆鼓刀人⑥,嬴乃夷门抱关者⑦。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⑧,七十老翁何所求。
【注释】
①七国雄雌:指战国七雄,即齐、楚、燕、赵、韩、魏、秦。雄雌:比喻胜败、高下、强弱。
②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
③魏王:战国时魏安釐王。平原君:赵国赵惠文王之弟,因封于平原,故称。
④公子:指魏信陵君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仁而下士,有食客三千人。嬴:大梁夷门守侯赢。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⑤执辔:手持马缰驾车。
⑥亥:指屠夫朱亥。屠肆:杀猪卖肉的店铺。鼓刀人:操屠刀的人。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⑦抱关者:这里指看守城门的人。此处化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一句。
⑧向风:临风;迎风。
【译文】
战国七雄还没有决出胜负,不断发生着攻打城池、屠杀兵将的事情。秦国的兵马更加急迫地围住了邯郸城,魏王决定不援救平原君。信陵君为了向侯嬴请教停下了驷马大车,亲自为他执掌缰绳驾车,谦恭地对待他。朱亥本来是猪肉铺里操刀的人,侯嬴是夷门看守城门的人。这两个人非但慷慨地献上了好计,而且立下志气愿意用性命报答公子。(侯嬴)迎着风割脖子自杀,七十岁的老头子哪里还有什么别的愿望。
【赏析】
夷门,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魏国公子信陵君的门客侯嬴为夷门守关人。诗人对侯嬴的赞美,不仅仅是因为折服于侯嬴的精神。诗人也希望能够遇到了解自己才华的君主,并愿意为这样的君主献上自己的生命。诗人借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慷慨之志。
侯嬴大半生都贫穷不得志,虽然有满腹才华,却七十岁了还在看守城门。魏公子信陵君无忌听别人说起他后,亲自驾车去迎接他,把车中尊贵的座位让给他坐。侯嬴毫不客气地坐了上座,想借以观察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见此反而越发恭敬地拉着辔绳。侯嬴又让信陵君绕道带他去看自己的朋友屠户朱亥,信陵君不仅照办,而且和颜悦色,没有任何受为难的意思。到了信陵君家中,信陵君为他置酒,宴请宾客。信陵君为侯嬴敬酒时,侯嬴这才对信陵君说,他自己的那番作为是为了让天下人知道,信陵君是礼贤下士的长者。魏安釐王十二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的夫人,几次写信向魏王和信陵君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赵,因畏惧秦国,留兵邺城不动,信陵君几次催魏王进兵。魏王不听。侯嬴向信陵君献计,让信陵君联系魏王的宠妾盗取兵符,然后带朱亥去夺取晋鄙的军队。侯嬴估计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中的时候,面向北方(信陵君所去的方向)自杀。信陵君按照侯嬴的计策行事,成功地调动军队救了赵国。
侯嬴尽心竭智,以生命相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可以说践履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理想。他坚毅而激昂的精神,打动了无数的后辈。王维也深深折服于侯嬴的精神,为其作诗吟赞。
这首诗读来如同叙事一般,讲述了侯嬴一生的主要事迹。首句以“七国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为全诗铺垫了紧张的故事背景。而三、四两句的“急”与“不救”,似乎要让一根绷着的紧张的弦,濒临断裂。而在这么紧张的环境下,作者忽然转笔,平静地介绍起人物,侯嬴与平原君相识的故事以及侯嬴与朱亥低下的出身。“非但慷慨献良谋”一句,将紧张的背景与出身卑下的人物联系在一起,并且呈现出这些市井中人物所具有的非凡的才华。“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侯嬴“士为知己者死”的慷慨之气,以侯嬴的自杀,将诗歌推向高潮与尾声。
叙述的诗语在传统诗歌中是不常见的,诗人在这首诗中,只是平白地叙述侯嬴的事迹,有时直接讲大白话:“魏王不救平原君”;有时又直接把史书里的话拿来用:“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有时又化用他人的话语来丰满诗歌主人公的形象:“七十老翁何所求”典出《晋书·段灼传》:“武帝即位,灼上书追理艾曰:‘……艾功名已成,亦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复何所求哉!’”此诗诗句的笔法,往往不从传统歌行中来,也没有华丽的文采装饰,但诗人笔法安排开阖有度,抓住关键描摹人物,将人物写得神采飞扬,使得诗歌似乎也与诗中的人物一般,有着慷慨雄劲的精神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