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闺怨》原文|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①。
忽见陌头杨柳色②,悔教夫婿觅封侯③。
注释
①凝妆:犹言严妆,意指精心打扮。
②陌头:大路边。
③觅封侯:指从军。古人多从边疆立下军功,以取得封侯的爵赏。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最早因为妇女所作的表达失意哀怨之情的作品,往往以闺怨为题,后来文人不断仿作,也就有了闺怨这种体式,事实上现在留存于世的著名闺怨诗大多出自男性文人之手,如此诗。王昌龄是当时比较突出地写作女性题材的诗人,如《长信秋词》五首等。女性的失意哀怨之情,往往跟男女情爱有关,王昌龄的这首闺怨诗也不例外,它表现的是一名少妇在春日思念她的远征的丈夫。
诗歌头两句是说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妇在春日里精心地打扮了自己,到翠楼上去欣赏满目春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翠楼上忽然看见道路两旁正在发芽吐绿的杨柳,于是后悔不该让丈夫去远方征战博取功名。在古典诗歌的意象群里,杨柳往往跟时间的流逝以及远别、分离联系在一起,因为杨柳的发芽吐绿,会让人意识到又一个春天到来,而时间已悄悄流逝;且“柳”跟“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暗含着挽留远行者、不忍分离之意。而杨柳的发芽吐绿、生机勃勃,也反衬出闺中人的孤单寂寞。正因为“杨柳色”有着这么丰富的内涵,这个本来无忧无虑的少妇才一见之下,顿时产生悔意,愁上心头。所以,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作者写出了女主人公在一种媒介的触动下,强烈的心理转折、变化的过程。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写得风生水起。它的关键在于:第三句作转语。一般来说,这个特点在晚唐到宋代的绝句中用得很多,而在盛唐的王昌龄笔下已初现端倪,这种有明显的琢刻之功的特点与王昌龄注重诗歌的用意作法有关。他有一本专门论诗歌作法的著作《诗格》。明代的胡应麟说王昌龄的诗歌“尽谢锤炼之迹”、“不以追琢减称”(《诗薮》内编卷六),就是称赞他作诗既用心锤炼,而又看不出锤炼的痕迹,表现得很自然。当然,这种自然也跟王昌龄吸收了很多民歌的特点有关,这首闺怨诗就颇有乐府民歌的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