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原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①,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②,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③,四海皆已无虞④,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⑤,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⑥,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⑦,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⑧,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⑨,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⑩。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⑪?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⑫,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⑬?维其如是⑭,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注释】
①辅相:相当于后之宰相。
②方:正在,刚刚。一食:一顿饭。哺:指口中所含的食物。
③奸邪谗佞(nìng):指谗邪奸佞之人。谗佞:在上司面前花言巧语地说别人的坏话。佞:谄媚。欺负:欺诈背负。
④四海:指全国。虞:担忧。
⑤九夷八蛮:泛指各边远民族。荒服:五服之一,是离京畿最远的区域。宾贡:入朝进贡。宾:服从,归顺。
⑥具:法令,方针。修理:修订整顿整齐。
⑦沾被:浸润覆盖。
⑧休征嘉瑞:吉祥美好的征兆,古人认为天下休战便会出现吉祥之物,下文所称的麟凤龟龙皆属此类。
⑨叔父之亲:指周公与成王的叔侄关系。
⑩辅理承化:辅佐、治理、承继、教化。章章:显著的样子。如是:如此。
⑪岂复:难道还。表反问。百执事:犹言百官。执事:指朝廷中各部门官员。百:指众多。
⑫设使:是“假设、假使”的意思。
⑬特:只是。
⑭维其如是:正因为是这样。维其:正因为,现在通常写为“唯其”。
【译文】
三月十六日,前科乡贡进士韩愈,谨向宰相阁下再次叩拜进言:
我听说,周公担任辅佐君王的宰相时,他因为急于召见那些贤德之士,以至于在一餐饭的时间里,能有好几次都是正在吃饭的时候也要吐出口中的饭菜去接见他们,正在洗头发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拜访,也要用手握住自己的头发急急出来接见。所以那个时候,天下的贤才,都已经被选拔任用了,而那些奸诈邪恶、好进谗言、巧言献媚、欺上瞒下背负仁义之类的坏人,都已清除出去,四海之内都已经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九夷、八蛮等居住在边远地区的部族也都来朝见进贡,天灾和那些不可预知的变故,以及昆虫草木的反常现象,都已经销声匿迹了,天下的所谓礼仪、音乐、刑法、政令等教化工具,也都已经修缮完备了,民间的风俗习惯也都已经趋于朴实淳厚了,那些靠着风雨霜露的润泽才得以繁衍生长的动植物都已经各得其所了,祥和美好的征兆不断体现出来,那些麒麟、凤凰、灵龟、神龙之类的祥瑞之物也都纷纷赶来了,而周公正以他圣人的才智,凭借着身为天子叔父的至亲关系,倾尽他所有的才能去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秉承先王德治、教化百姓,所建立的功绩又都是如此卓越显著。那些请求进见周公的人士,难道还有比周公更加贤能的吗?他们不仅仅是不能比周公更加贤能而已,难道还有比当时周公手下办理具体事务的百官更加贤能的吗?难道他们还有什么谋略主张能够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吗?然而周公寻求贤才的行为还是如此急切,唯恐自己的耳朵眼睛还有没听到和看见的,唯恐自己的思虑还有没达到的地方,以至于辜负了周成王托付他辅助治国的一番心意,从而得不到天下百姓的真心拥护。像周公这样的思想,假设他当时辅佐治理、秉承先王德治教化的功绩没有如此卓越显著,而他也没有圣人的才智,而且也没有作为君王叔叔这样的至亲关系,那么,恐怕连吃饭、洗头的工夫都没有了,难道只是在于“吐哺握发”作为勤奋就为止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不断地歌颂成王的德行,而称道周公的功绩也从没有衰弱。
【原文】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①。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②?其所称说③,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④,察其所以而去就之⑤,不宜默默而已也。
【注释】
①耳: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②出其下:比他们差。哉:吗。
③称(chēng)说:陈述,主张。
④亦:也。引:牵引,引见。进:使……进。
⑤察:考察,体察。去就:或去或就职。去:使……离开,指不任用。就:就近,指任用。
【译文】
如今阁下成为宰相,与周公也很相近了。对于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荐举任用了吗?奸诈邪恶、好进谗言、巧言谄媚、欺君负恩这样的恶人,难道都已清除干净了吗?四海之内难道都已太平无事了吗?各方荒远地区的异族,难道都已经顺服朝贡了吗?天灾时祸、昆虫草木的怪异现象,难道都已经绝迹了吗?天下的所谓礼仪、音乐、刑法、政令等进行教化的工具,难道都已经修制整理完备了吗?社会风气习俗,难道都已朴实淳厚了吗?受风雨霜露滋养的动植物,难道都已得到适宜的生存环境了吗?吉祥的征兆,诸如麒麟、凤凰、灵龟、神龙之类的祥瑞之物,难道都已到来了吗?那些请求进见的贤士,虽然还不足以算作是理想中的德才兼备,但是和当今执掌各方面政务的百官们相比,难道他们全都在百官之下吗?他们所陈述的建议、写出的言论,难道对朝廷一点补益都没有吗?今天阁下虽然不能像周公那样为求贤而吐食、握发,但是也应该召见他们并加以推荐进仕,考察他们的实际贤愚而决定辞退或任用,不应该默默不予理睬就算了吧?
【原文】
愈之待命①,四十馀日矣②。书再上③,而志不得通④。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⑤。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⑥,故出疆必载质⑦。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⑧,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⑨,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⑩,惴惴焉惟⑪,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⑫。渎冒威尊⑬,惶恐无已⑭。愈再拜。
【注释】
①愈:韩愈。待命:等待回音。
②馀(yú):同“余”。
③再: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上:呈上,奉上。
④志:心志,心意。通:彻底明了,懂得。
⑤阍(hūn)人:守门人。辞:借故拒绝或推辞,阻挡。
⑥不仕:不能出仕做官。吊:慰问。
⑦出疆必载质:离开故国一定带上见面礼。质:通“贽”,初次求见他人时所带的礼品。
⑧去:离开。之:到,往……去。鲁:鲁国。
⑨亟(qì):多次,屡次。
⑩独:难道,岂。
⑪惴惴(zhuì):惶恐不安。
⑫惟:希望。少:稍微。垂: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垂询。
⑬渎(dú):亵渎,此指没有礼貌。威尊:犹威严。
⑭惶恐无已:犹惶恐不已。惶:害怕。
【译文】
我等待您的指示,已经有四十多天了。一再地呈上书信,而心意却一直未能得到您的彻底了解。我曾三次到您的府门前登门拜访,却都被守门人挡了回来。只是我生性愚笨迟钝,不知规避,所以才又说了关于周公辅国的言论,希望阁下也能明察其中之意。古时候的士人,如果三个月不能出仕做官,便要相互慰问,所以他们离开本国而前往他国时,车上一定载着进见时所用的礼品。然而他们之所以重视自我进荐,是因为他们如果在周朝不被任用,就会去往鲁国,到了鲁国不被任用,就会去往齐国,到了齐国不被任用,就会去往宋国,去往郑国,去往秦国,去往楚国,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而如今天下只有一个天子,四海之内只有一个国家,如果舍弃这个国家,就只能去夷狄蛮邦求仕了,那就是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了。所以想要施展自己抱负主张的士人,如果不能得以被朝廷任用,就只有到山林隐居这一条路了。山林隐居,是士人中那些独善其身,只注重自身修养,从不为国计民生忧虑的人才能够安心接受的。如果还有为天下太平而担忧的心思,就不能安然隐居了。所以我每次自荐都不知羞愧的样子,不顾多次呈上书信,不止一次地登门拜访而不知道停止。岂只如此,我还会惶惶不安地唯恐今后出仕不能出自像您这样大贤之人的门下。也希望您能对我稍加谅解,盼望您的体察与垂爱。唯恐亵渎冒犯了您的威严,心中惶恐不已。韩愈再拜。
【赏析】
本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月。同年,韩愈曾先后两次给宰相传书求仕,结果杳无音信,于是韩愈便在第一封书信未得到答复之后的第二十九天又写了这第三封《上宰相书》。韩愈为了求仕上书宰相,但都没有结果,这对韩愈的求仕之心打击极大,面对自己的怀才不遇,一度陷入悲愤之中。因此这封书信显然比前两封书信少了一些平和之气,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怨愤多于希翼,所以读起来感觉到他的文笔之间挟怒带愤直击要害,并据理直言,言而无忌,侃侃之间无不气壮辞直,对于宰相不能招贤纳士之举,通过列举周公礼贤的事实加以指责,突出表现了他刚直不屈的天性。
文章开篇就摆出周公礼贤的事实,特以“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的历史事件,突出周公求贤若渴的大贤之处,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的盛况,四海之内一派祥和,当然这与周公的“治国有方”是分不开的。
接下来又以“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肯定了宰相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与周公无异,但是政绩又如何呢?于是,不惜笔墨地一连几个反问,逐条与周公的治理功绩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放矢,情词激烈,不禁令人汗颜。
最后告知“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再次直接点明之所以写这封信的原因,又以“古之士”为了能够得以重用,不惜坚持不懈地一个国家挨着一个国家地走下去,直到被任用为止,表明了自己写信自荐的执着,其间运用古今对比陈说自己何以“自进而不知愧”的原因,暗讽当今宰相对“所求进见之士”默然不理的“不知所愧”,突出主旨。
全文洒脱自由,出言理直气壮,古今对比,更显分明,文笔犀利,意绪酣畅,以至于不掩锋芒,几乎把一封求援信写成了一篇声讨书,读来铿锵有力,回味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