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做地方官的时候政绩斐然,但是由于他豪放不羁,直言进谏,得罪了朋党,在官场上也是一而再地受罚被贬;很庆幸的是,白居易还有一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朋友元稹与他同行,在尔虞我诈的黑暗官场里,元稹的友情成为白居易闯过人生风风雨雨的巨大精神支柱。白居易与元稹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六年,但是他们的友谊却超过了三十年,而且至死不变。
同期声:在前面的节目中讲到白居易虽然想兼济天下,但由于他豪放不羁,直言进谏,得罪了朋党,在官场上也是一而再地受罚被贬,很庆幸的是白居易还有一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朋友元稹与他同行,在尔虞我诈的黑暗官场里,元稹的友情成为白居易闯过人生风风雨雨的巨大精神支柱,白居易与元稹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6年,但是他们的友谊却超过了30年,而且至死不变。那么白居易和元稹的这种友谊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他们之间的友情又经历过怎样的风雨波折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峰教授一起在诗歌的轨迹中探寻白居易与元稹之间那分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敬请关注白居易之—《相濡以沫》。
莫砺峰:相濡以沫是一个成语,是《庄子》里面提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说朋友之间在感情上互相依存,互相支持,那么我们看看白居易的结交朋友的情况。白居易一生朋友很多,他最好的一个朋友无疑就是元稹,元稹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他在诗歌写作上面跟白居易齐名,两个人名声一样大,并称元白。元稹比白居易年轻7岁,他的成就也比白居易稍逊一点,但是为什么称元白,而不称白元呢?古代的人如果两个人齐名的话,弄两个姓出来作为并称,假如一个是平声字,另外一个是仄声字,那么总是先把平声字放在前面。白居易的白在唐代是念入声的,它是一个仄声字,所以称元白,我们而不称白元。当然实际上地位是白居易更高一些,我们要说到白居易一般都会提到元稹,说到元稹也会提到白居易。苏东坡最著名的评论元轻白俗,说他们两个人的诗风都是轻的,都是俗的,都是通俗的,很容易懂的,不深奥的都把他们放在一起。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具体的看一看元稹跟白居易他们的友情如何,他们两个人贯穿了终身的那个友谊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公元801年就是白居易30岁那一年他在长安首次跟元稹相遇,两个人认识了,元稹比他年轻7岁,23岁。这个时候白居易已经考上进士,白居易是29岁考上进士,元稹是考上了明经,元稹在8年以前他15岁的时候就考上了明经,唐朝是明经比较好考,进士比较难考,所以元稹很早就考上了。但是在唐代不管是进士出身也好,明经出身也好光有这个功名还不给你做官,他还要吏部的一个考试,吏部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织部,就是组织部门还要来考察一番,要看看你有没有做官的才能。所以元白两个人都在长安,准备要参加吏部的考试。后来两个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同时通过了考中以后也同时被朝廷授予一个官职,而且两个人做的官是一样的,都叫校书郎,就是元稹也做校书郎,白居易也做校书郎。校书郎这个官职比较空闲,它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职务比较清闲,所以他们两个人有比较多的时间互相交往。当然两个诗人一起交往我们首先说到的就是诗酒风流,他们两个人一起写诗,一起喝酒。然后有记载他们两个人还一起听艺人说书,说了什么书我们都知道,说李娃传的故事,当时在长安白居易居住的地方跟元稹住的地方相差只隔着一条街,就住得很近,所以他们经常一起过往。然后他们做了两年校书郎以后两个人都不太满意,因为校书郎这个官职一个是官位很低,第二、职务不重要。他们要想报效国家做一番大事业,在这个位置上做不出来,所以又同时参加了制科考试,唐代的制科是比进士考试更加高一层的考试,所以元稹和白居易同时准备参加制科考试。他们挑选了一个非常幽静的道观,叫做华阳官,两个人一起住到华阳官里面。
我们看唐人的小说,凡是一个书生要认真的学习读书准备考试,一般都选一个寺庙或者道观去住在那里,因为那里清静,那里跟红尘隔绝开了,所以他两个人干脆搬到华阳观里住下来,住了三个月。在里面做什么?在里面温习功课,准备参加制科考试。制科考试最重要的考试考策论,所谓策论就是叫你写文章,对于朝廷的政治,国家的大事提出你的意见,把你的见解表达出来,就是不但看你的文才了,然后看你政治方面的才能如何,见识如何。所以他们在华阳观里就准备这个东西,那么两个人的三个月都在一起用功。后来,同时又考上了制科考试,他们考上了个科叫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就是这个考生又有才又有识,又懂得怎么运用这些理论,就考上这样的一个科。然后就正式进入了仕途,校书郎已经是仕途了,但是考上以后就属于比较重要的官职了。
白居易跟元稹两个人真正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交往非常密切一生一次是这一次,就是从白居易30岁到他35岁,前后有5年。还有一次就是白居易39岁到40岁,两个人同时在长安做官,除此之外两个人经常是各奔东西,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一个在南一个在北,经常不再一个地方。所以他们的交情主要是在异地通过写诗,通过其他的活动而表达出来,而发展起来的。那我们看一看元白的交情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元白两个人成为好朋友,首先是两个人在政治思想上面有相当一致的态度,他们的看法是一样的。刚才我们说到了他两个人住在华阳官里面准备参加考试,准备写对策的策论,这个策论后来一共写成75篇文章,叫做《策林》,就是这个策放在这里像一个树林一样很多的策论,75篇。那么在策论75篇中间他们对于国家的整个政治都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要求朝廷里面要整肃吏治,朝廷要清明,反对宦官专政,对下面应该要轻谣薄赋,就是要减轻人民的负担,给老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方方面面都表达了他们的政见,他们两个人后来参加实际的政治活动以后最一致的态度就是反对宦官专政。
同期声:青年时代的白居易和元稹由于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爱好,所以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由于有着共同的政治主张,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又上升为政治上的盟友,可就在白居易和元稹准备在朝廷中做一番事业的时候堂堂的朝廷命官元稹却再一次突发事件中被人打得狼狈不堪,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又接受了怎样的考验呢?
莫砺峰:中唐时代朝廷政治生活中间最不好的一个事情或者是生长在中唐这个国家政治肌体上面一颗最大的毒瘤就是宦官专制,宦官就是太监,太监掌握朝廷的最高权力,连皇帝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中,那么元稹跟白居易都是坚决反对这种情况的。所以在他们的从政生涯中间就发生了一次事件叫做敷水驿事件,敷水驿事件主要是元稹,元稹那一年从洛阳被召到长安去,他的身份是监察御史,一个监察官,他到长安的时候路到华阴县,华阴县有一个驿站,古代驿站就像我们现在政府设立的一个旅店,招待所。他在华阴县一个叫做敷水驿的驿站去过夜,走到这里天色晚了就过夜。这个敷水驿的驿站比较小,不是一个很大的驿站,就是这个驿站里面只有一件正厅,正式的厅房只有一间,其他的房子都是厢房,古代当然正厅厅房是最重要的,建设得最大,最华丽,边上的厢房设备要差一些。
那么元稹这天路过敷水驿,黄昏的时候只有他一个官员他,所以驿站里的人就让他在正厅里面住下了。元稹都已经上床睡觉了,睡下来了,后来突然又来了一伙宦官,是当时的太监头子仇士良,还有一个叫刘士元,这几个太监头子带着一伙太监威风凛凛的就来了。他们后到,他们来他们也要在这个敷水驿过夜,他们一看怎么正厅唯一的一件厅房已经被元稹占到了,元稹已经住到里面了,而且因为他们在朝廷里面作威作福惯了,他们觉得元稹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我们大太监来了你居然不出来迎接我们,你只管在里面睡觉,所以刘士元,仇士良他们就大怒,刘士元就太着小太监踢破厅房的门冲进去打元稹,元稹吓得一个书生,元稹也不会武功他就从床上跑起来,穿着袜子靴都来不及穿,逃到厅房后面去。刘士元还跟过去,追过去用马鞭打他,把元稹的脸都打伤了,那么就发生这样一个敷水驿事件。
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应该说像敷水驿这样驿站的正厅房子监察御史元稹有资格住,仇士良这帮太监头子也有资格住,他的官位也够了。那么当时有规定,就是正厅不够两拨客人来了大家都有资格住,按先来后到,谁先来谁住厅房,谁后来谁住厢房按规定。但是这次太监蛮不讲理,他们后来要抢结果发生了这样一个事件。发生了这个事件以后到朝廷里都去告状了,太监还恶人先告状,先向皇上,向宰相告状,告元稹对他们没有礼貌等等。结果皇帝和宰相都说要处罚元稹,把他本来召开长安的嘛,这下又把他罚贬到江陵去做一个士曹参军,贬出去。这下朝廷里有正义感的官员就不答应了,正在做左拾遗的白居易就马上上书表示反对,白居易在这个事件以后连上三书坚决反对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处罚元稹,他说你们处罚元稹有三不可,第一个不可就是元稹是一心报国的,他在这次事件中间他本人也没有错,你们现在这样处罚他,把他贬官出去,那么以后朝廷里的朝臣大家就寒心了,大家谁还肯为朝廷出力呢?第二不可是这一次事件这些太监是无理取闹,他们理亏,他们理亏朝廷反而帮他们,这样他们以后的气焰就更加嚣张。他说第三个不可是你现在把他贬到江陵,江陵在当时是属于荆南节度使管辖,而元稹在一年以前他曾经到四川,现在的四川的那一个节度使,当时叫剑难东川节度使,他到那里去查访去查那里的节度使的不法行为,就是他们犯法了,他去查处,这样得罪了那些节度使,而节度使和节度使之间,就是不同的藩镇之间他们是互相勾结的,因为他们是一个阶层的,所以你现在把元稹贬到江陵去,放在荆南节度使的管辖范围之内他们他们正好可以借公营私来打击他,来报复他,所以这是三不可,这样一来藩镇的气焰就更加嚣张了。
当然白居易上书也没用,最后元稹还是被贬到江陵去,但是从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因为当时皇帝都表了态了,宰相也表了态了,就要把元稹贬到江陵,白居易坚决不同意,坚决反对,他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宰相,当然更得罪了宦官。这是白居易的政治态度,他的正义感促使他这样行事。但是这件事也说明他跟元稹之间的有情非常忠贞,这是一种患难之交,而不是看你现在倒霉了,被贬了,我就不理你了。不,他是帮他仗义执言帮他说话。
同期声: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是只有当朋友真的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检验出朋友的真和伪,在敷水驿事件中元稹蒙受不白之冤,白居易挺身而出显示出了白居易元稹之间的真有情,白居易和元稹不仅在重大事件中相互帮助,在生活上他们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令人称奇的是元稹竟然还和白居易分享他的爱情故事,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在生活交往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还有哪些佳话呢?广告之后请继续关注白居易之《相濡以沫》。
莫砺峰:白居易跟元稹的友情渗透到他们生活中间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生活中间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悲伤的事情,大家分享共同来安慰对方。发生了快乐的事情也分享那种幸福感,所以我们在元白的交往中间就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元稹的母亲去世以后,元稹的母亲姓郑,郑夫人去世以后白居易就帮这位老太太写了一篇墓志铭,我们知道唐代的墓志铭都是为死人坟墓我们写个墓志铭,唐代的墓志铭有很多被人称为谀墓之文,谀就是阿谀逢迎的谀,谀墓之文就是拍死人马屁的文章,就是墓志铭往往怎么写就是死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的品德,好的表现,但是在墓志铭往往把他美言一番,把他说得很好,这方面甚至连韩愈都难逃此避,韩愈有一个朋友卢同住在他家里,有一次把他的几斤黄金自己拿走了,说你这都是拍死人马屁得来的,就是帮人家写墓志铭得来的,不如送给我算了。
而白居易为元稹的母亲写的这篇墓志铭一向被人认为是写得非常真实的,也是写得非常有感情的。那这个郑夫人本来出生于荥阳郑县,唐代是崔、鲁、李、郑、王五大姓是高门贵族,这个郑夫人就是郑氏,但是白居易在墓志铭中对这一点点到为止,他主要的篇幅都是来写郑夫人一生的行为,她是一个女性,一生三个阶段,首先作为们的女儿,第二,作为人的妻子,第三,作为人的母亲,在这三个阶段她都有很好的表现,品德上面比较完美。那白居易说我跟元稹是非常的朋友,所以我对他家里的事情非常,所以帮老夫人写一个墓志铭。
同样,5年以后白居易的母亲过世了,元稹虽然远在江陵地方官当时是不能随便离开的,他不能到下邽来吊,但是他派了他的侄儿来吊送来一篇祭文,同样写得情真意切。那他们在生活中间有其他的一些秘密的时候,他们也同样的分享。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元稹跟白居易分享他的恋爱故事,我们都知道元稹就是《莺莺传》里的主角,他年轻时候曾经跟一个才貌出众的女子恋爱过,他后来把这一段经历写成了《莺莺传》,写成了《莺莺传》还不过瘾,他又写了很多诗歌来怀念那一次恋爱过程。那么他写了一首长诗叫《梦游春》,就是在梦中去游春碰到了一个美女跟他恋爱,当然实际上是对他青年时代的一种回忆。《梦游春》全诗有140句,他写完这首诗以后就寄给白居易看,他在信中说的很有意思,他说这些话就是我回忆青年时代的爱情故事,这些话“不可使不知误者知,知误者亦不可使不知。”这句话有点像绕口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话不太了解我的人是不能让他知道的,但是了解我的人也不能不让他知道,意思说我不说给别人听,我这首诗写了专门寄给白居易看。
我们说一个人对于年轻时代的恋爱经历一般都是讳莫如深的,一般都是不太愿意说给别人听的,在封建时代更是这样子。但是元稹把这个《梦游春》的诗就寄给白居易看,然后白居易看了以后很感动,他作为他的知心朋友就也来写了一首诗和他,也叫《梦游春》还加了60句,叫做《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居然连心中珍藏的年轻时代的恋爱故事都可以跟朋友分享这是知心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
同样,元稹的妻子韦丛过世以后元稹写了著名的悼亡诗,这就是选到《唐诗三百首》中去的《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这样的诗寄给白居易看了以后,白居易居然假托自己就是去世的韦丛是他的妻子,以这个口吻写了几首诗来回答他,元稹心中的悲痛白居易也非常了解,来对他致以安慰。
同期声:白居易和元稹作为历史人物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诗人身份,白居易是妇孺皆知的唐代大诗人,他的好友元稹也是当时著名的大才子,两人的诗风平易流畅,通俗易懂,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元白诗派”,作为当时诗歌潮流的领军人物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无不渗透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最令人后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白居易和元稹相隔千里之外,竟然在统一时间做诗怀念对方,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莫砺峰:元白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活动还是写诗,他们经常一起唱和,有一年春天两个人都在长安,一伙人到长安南郊去游玩,结果从郊区游玩以后再回到城里骑在马上都了20里路,两个人不停地写诗就是口吟,元稹说一句白居易说一句,20里路都不断。然后有一阵子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元稹在越州做刺史,越州就是现在绍兴,两个地方离得不太远,他们就经常写诗唱和,把写好的诗放在一个竹筒里面寄给对方,由此产生了一个名词叫“诗筒”,就是放诗歌的竹筒。
白居易跟元稹之间的唱和诗有的篇幅非常长,在艺术技巧上面争奇斗艳,两个人在比赛谁写得更好,后代的研究者、学者也许更重视这些诗。但是我想对于我们一般的读者更有意义的不是这些诗,不是这些长达百韵艺术上争奇斗巧的那些诗,而恰恰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间不经意就写出来的随口吟出来的那样一些短诗,那样一些诗浸透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更加能够感动后代的读者。
下面我们向听众朋友介绍两组,公元809年3月7日这个日期很清楚的,那一年白居易38岁,元稹31岁,那么这一年3月7日元稹被朝廷派到四川去查当地官吏的一些不法行为,就是刚才提到过的那次举动。那么元稹就走了,从长安到四川现在的三台当时叫梓州那是很远的一条路,那条路就是李白《蜀道难》中写的蜀道,非常难走。元稹就去了,去了以后到了这一个月的21日,就是差不多半个月以后元稹已经走了,白居易和他的弟弟白行简,还有一个他们共同的朋友叫李建几个人到城南曲江去游玩,玩了一天都玩儿得很高兴,到晚上回到城里来余兴未尽就一起到李建家里继续喝酒吟诗,大家今天都很高兴今天玩儿得很好。但是正在这个时候大家正喝着酒写着士,白居易突然放下酒杯叹了一口气,说今天元微之,元微之就是元稹字微之,说今天元微之大概已经走到梁州了吧,他算元稹往四川去今天可能已经走到梁州了,梁州就是现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就是离开长安往西南走,大概走到汉中了。于是白居易就想起元稹来,因为他出远差去了,走到天边了,不能跟我们一起游玩了,所以白居易就拿起笔来在李建家的墙壁上提了一首诗,四句话,说“花时同醉破春愁”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为了要破春愁,春天有一些忧愁就一起去游玩,一起喝酒。“醉折花枝作酒筹”因为在郊区游玩儿,玩儿的时候古代喝酒有酒筹,有的是用来行令的,有的是用来算你喝了几杯酒,一杯一杯的筹,因为郊外没有酒筹,折几根花枝下来当酒筹,今天玩儿得很高兴。下面两句就想到元稹了,“忽忆古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我突然想起来我们一个故人我们的一个老朋友往天边去了,往远方出差去了,算算行程他今天可能走到梁州了。
那么这首诗写得很好,但是仅仅有这首诗我还不想把它介绍给听众朋友,那为什么要介绍呢?下面还有下文,就是他写完这首诗又过了十几天他们收到一封信,是元稹在途中请人捎来的一封信,元稹在信中说我那天走到梁州,住在梁州的驿站里,晚上做了个梦,晚上做梦梦到白居易、白行简这些朋友一起在长安城南游曲江,玩儿得很高兴,正在梦中玩得高兴突然梦醒了,因为车马声都响了,早上又要走了,又要出发了。所以元稹在信里就赋了一首诗就说他在梁州做这个梦的事情,这首诗也是四句话,也是一首七言绝句,他说“梦君同绕曲江头”我梦到你们都在曲江边上玩儿,“也向慈恩院院游”他们玩儿过曲江以后又到慈恩寺里面去,一个寺庙里有很多院在那里游玩儿。“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我正跟你们玩得高兴,做梦我也在跟你们一起玩儿,突然听到亭吏,亭吏就是驿站的站长,听到驿站的站长叫赶快起来准备马,客人要走了“排去马”我梦中惊醒忽惊身在古梁州,我发现我原来我不在长安,这是一梦,我人在梁州。
那么元稹的信里说了他那天路过梁州晚上做梦,然后写了这首诗,他们一算日期正好是21日,就是白居易他们在城南游玩的那一天,就是双方写诗发生在同一天,所以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怎么在同一天,我们玩儿的那一天元稹正好做梦跟我们一起玩儿,双方都写了诗。所以白行简就写了一篇文章叫《三梦记》,三个梦,其中一个是这个梦记载这一段事情。
同期声:白居易对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似相忆,竟然与好友元稹的梦境完全吻合,这显示出了两人之间心有灵犀的一种默契。作为朋友白居易和元稹不仅在感情上惺惺相惜,而且在人生的命运上也是同病相怜,他们在同年先后被贬,一同跌落到人生的最低谷,那么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白居易和元稹究竟是如何思念对方的呢?广告之后请继续关注白居易之《相濡以沫》。
莫砺峰:白居易44岁那一年,这一年的春天3月份元稹被贬到通州去做司马,通州就是现在四川的达县,然后到了这一年的秋天白居易本人被贬到江洲去做司马,江州就是现在江西的九江,元稹先贬到通州,元稹到了通州不久他发现这个地方天气非常地潮湿,又温暖,蚊子非常多,疟疾流行。所以元稹不久就患了很重的疟疾病,病的很重后来两年都没有治好,两年以后才痊愈。那么白居易当然很想念他,元稹寄来一些信,白居易也知道他的情况。到了秋天白居易本人被贬到江洲去,白居易离开长安,先走陆路,从商州走到湖北的襄阳,然后走水陆沿着汗水到鄂州,就是现在的武汉,入长江,再沿着长江东下,在白居易的船在长江里走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夜里面他收到一些元稹寄来的诗,他在读元稹的诗,读了以后心潮澎湃,他就写了一首《舟中读元九诗》,就是我在船里面读元稹写的诗。
那么他是这样写的,他写“把君诗卷灯前读”就是我拿了你的诗卷在灯前面读。“诗尽灯残天未明”,诗读完了灯火也残了,油快烧完了,天还没有亮。“眼痛灭灯犹暗坐”白居易本来眼睛就不好,他读诗又读到下半夜,眼睛很痛,灯也把它吹灭了,还一个人坐在黑暗中间。“逆风吹浪打船声”这个时候只听见降水逆风吹着船,船是逆风而行,吹着波浪打着船澎湃的声音。这个声音当然也就是白居易的心声,他心潮起伏,他想到好朋友元稹被贬到通州那么偏僻的地方又得了重病,所以非常的关切他。大概就在这首诗写作的差不多的时间,元稹在通州得到了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同样写了七言绝句,他说:“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就是说夜里我这盏灯已经油快尽了,油快尽了以后火苗就开始晃动,晃动以后影子也晃动,幢幢就是晃动的样子,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今天夜里我听到了你贬谪到江州的消息,垂死病中惊坐起,我本来已经生了重病了,垂垂快要死了,但是本来是躺在床上起不来,听到这个消息太愤怒了,太伤感了,一下子坐起来,暗风吹雨入寒窗,因为灯都灭掉了,风雨扑进窗里来,暗风跟寒窗风是暗的,窗是寒的,就是又黑暗又寒冷,这当然是当时的真实的夜景的描写,因为秋末冬初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但是它也是元稹心情的描写,他的心情很灰暗,心情觉得一阵阵的寒意。所以这两首诗虽然并不是同一天发生的,但是一个白居易在船上面路上面想念元稹读他的诗,元稹在通州得到白居易贬谪的消息也想念他,那么这两首诗是千里神交,两个知心朋友对对方的思念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我们说元稹的诗也好,白居易的诗也好,厉来都说它通俗易懂,很浅,它不像李白、杜甫,更不像韩愈、孟郊那样的诗那么深沉,它比较浅,但是它的浅是形式上的,字面上的浅。这样的诗很容易懂,我们一读就懂,但是它其中的情意它的内涵还是非常深的,所以他们的诗的优点就在那里。那么这也非常好的体现了两个人的生死交情。
同期声: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在时空阻隔宦海沉浮的考验之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纯洁,更加牢固,一直到他们的生死永别,当后人读起白居易怀念九泉之下的老友元稹的诗歌时,无不为他们的友情而感动而落泪,那么白居易究竟是如何吟咏这种超越生死的友情的呢?
莫砺峰:元稹没有像白居易那样享受高寿,等到白居易60岁他已经在洛阳闲居的时候53岁的元稹就在武昌去世了,所以白居易听到元稹去世的时候,他比他年轻7岁,但是先他而死非常悲恸,后来当年10月元稹的灵柩运到家乡陕西咸阳去安葬,路过洛阳白居易就写了一篇非常沉痛的祭文,这个祭文有几句话大概是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两个一生一死算永别了,但是还说会有再见的机会。怎么会再见呢?他说你虽然不可能再回来了,但是我会去,就是我不久我也会死,我死了以后就会再见到你。他下面又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好像一个形体已经不在了,它的影子怎么长久存在呢?一个皮已经不在了,这个毛怎么会长久存在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嘛,就说你已经死了我也活不长了,我很快也会追随你而去。
那么这样的一个祭文应该说是感情非常地真挚,然后元稹去世以后白居易在很多诗歌作品中间都怀念他,怀念这个平生最要好的朋友,我觉得写的最好的是九年以后写的一首诗,九年以后白居易已经69岁了,他有一天晚上做梦梦到元稹,梦到两个人在一起郊游,醒来发现是一梦,然后眼泪就掉下来,把手绢都打湿了。然后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里有两句话非常感人,他说:“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就是你已经埋葬在九泉之下,泥巴已经把你的尸骨都销掉了,因为已经9年了,差不多都腐烂了,我还暂时寄在人间一个寄字,就是说不久于人世,暂时还存在人间,雪满头满头白发像雪一样,就是表示对元稹这位朋友的思念也表示自己的悲痛之情。所以元白的友情是贯穿终生的,他们两个人的友谊在很多的优美的诗篇中间得到了表现,这些诗到今天还能够感动我们。
那么我们今天这一讲讲白居易跟他的朋友的友情就讲到这里为止,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