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d住脾气,学会去情绪化管教

05 Hold住脾气,学会去情绪化管教

对当代成年人来说,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管教子女绝对是耗损精力的第一大事。更有意思的是,对孩子越上心的父母,情绪上的波动越明显,对孩子犯错的容忍度也越低,动不动就会来一场情绪“大爆炸”,既伤害了孩子,也消耗了自己。

女友Y家有两个男宝,大宝上小学二年级,二宝刚满3岁。Y在社区里工作,每天要处理一堆烦琐的事务,协助社区里的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在沟通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受一些委屈。

这份工作已经耗损了她一大半的心力,回到家后还要辅导大宝的功课,偏偏大宝又贪玩、做事拖拉,结果就引发了Y的情绪失控,冲着大宝嘶吼,急了还会推搡他几下。

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看着大宝挂着眼泪写作业的样子,冷静下来的Y心里也不是滋味,总觉得对不起孩子。因为她知道,这些情绪并不都是冲着大宝来的,就如一句话所言:“我们对生活勃然大怒,却转身吼向了自己的孩子。”内心的感受是复杂的、矛盾的,可到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Y又会重蹈覆辙,陷入一个死循环中。

白天处理工作,晚上照料孩子,大量的负面情绪充斥在Y的心里,几乎要把她的精力消磨殆尽。工作是不能放弃的,Y目前迫切地想要扭转的就是亲子关系,希望能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自己可以控制住脾气,做一个“理性妈妈”。

对于Y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必须明晰一点: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发脾气,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什么,即便是孩子真的出现了一些行为上的偏差,那也是成年的必经之路。真正的原因在于,父母是在借由孩子发泄自己在工作、社交等方面的压力,而孩子身上的那些问题,不过是父母发脾气的导火索罢了。

对此,我想推荐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去情绪化管教》中的一些理念,他在书中提到:当父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时,是很难共情孩子的,更多的是向孩子施压,让孩子在哭泣和难过中遵从父母的意愿。然而,这真的是管教吗?

不。管教的实质,不是吼叫或训斥,而是“教”。我们该教孩子什么呢?第一,做正确的事;第二,培养自控力与道德判断能力。实现这两个管教目的的途径,是在充满爱与尊重的前提下,设立清晰一致的行为界限。简而言之,就是情感连接与理性引导。

事实上,只有父母不带情绪地去面对孩子,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减少矛盾和冲突,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也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爱和关心的角度出发,并让他们切身地感受到这一点,才有可能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并接受教诲与建议。

但情感连接并不意味着放任与纵容,而是要对行为设定明晰的界限,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独立地解决问题,找到预见性和安全感。

关于理性引导,这里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1.就事论事,不要习惯性地责备

孩子犯错后,指出来是必要的,但切记就事论事,冷静地看待问题的产生。哪怕孩子之前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也不要上来就责备,没有了解清楚就认为是孩子错了,甚至上升到人格攻击,这是不可取的,对孩子来说也不公平。

2.保持客观的态度,围绕问题找解决办法

没有人愿意听长篇大论,也没有人喜欢被唠叨,父母的苦口婆心不过是一厢情愿地“为你好”,也是无谓的身心消耗,孩子根本听不进去。出现问题,要保持客观的态度,围绕问题本身去找解决办法,这样的做法也能让孩子保持冷静的状态,认真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途径,既简单又高效。

3.用有条件的肯定,表达反对的意思

如果你必须要拒绝孩子的某一项请求,一定要重视说“不”的方式,直截了当地回绝,过于强硬,让人难以接受。如果是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很可能会因此而引发亲子间的争吵与冲突。拒绝可以,请注意表达的方式。

精力锦囊

保持正向的沟通,是激发积极情感的源泉。当你对身边的人施加的是正面情绪,他感受到的是爱与尊重,回馈给你的结果自然也更倾向好的一面。

4.情绪爆炸之前,做好扪心三问

情绪这个东西,有时很难依靠自制力来控制,如果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开始涌动,可以借由十秒钟的时间,问自己三个问题: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希望让孩子明白什么道理?

·我应该怎么对孩子说?

当你开始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你就已经开始尝试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问题了,这是共情的基础。当你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并想清楚用什么方式去做时,就避免了伤人的口不择言,以及无效的嘶吼。想清楚这三件事,管教孩子的问题基本上就迎刃而解了。

保持正向的沟通,是激发积极情感的源泉。当你对身边的人施加的是正面情绪,他感受到的是爱与尊重,回馈给你的结果自然也更倾向好的一面。倘若每一次遇到问题都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那么管教子女就不再是对精力的消耗了,而是转向成为一种情感精力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