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需要靠原则来指导
生活中,我们常这样评价一个人:他做事很有原则。很明显,这是一个正面、积极的评价。生活中的人们,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解决,此时,你不妨抛弃那些摇摆不定的想法,从原则本身出发,这样才能保证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那么,什么是原则呢?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它规范着人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但凡一个人,在想问题、干工作、办事情的过程中,都有一个讲原则的问题。是否敢于、善于讲原则,是一个人、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修养和素质的一块试金石。
曾经,在哈佛大学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86年,对于哈佛大学所有的师生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正是哈佛大学建校350周年,当时,里根总统被邀请发表演说。但让哈佛的校长和教授们感到诧异的是,里根总统居然提出了一个要求,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哈佛大学的荣誉教授。最终,一向以学术水平为基准聘用人才的哈佛大学拒绝了里根的要求。
试想,如果换作某些大学,当总统提出担当名誉教授的要求时,又有几家能够坚持聘任教授的原则而拒绝呢?哈佛却做到了。在政治化、商业化的熏染下,许多大学向权力意志的行政机构蜕变,学术自由、崇尚真理的大学传统正在经受挑战。哈佛人恪守自身的原则,才更显其伟大。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而且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扬扬自得,相反,他在接受复试时,如实地把情况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天下最糟糕的事就是不讲原则。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可能坚持原则、刚正不阿者却命运坎坷;八面玲珑、圆滑世故者却左右逢源的现象,但是,这只是一时的结果,对于人生来说,这一点甜头只会为日后种下苦果。
正确的原则犹如灯塔,不会移动。它们是自然法则,我们打破不了。我们要么让自己与它们相悖,要么去学习它们、调整它们、利用它们,并感激它们,然后我们自己得以发展、得以解放,得到使用这些原则的能力。
因此,生活中的人们,不管干什么,都要有自己的原则。这里的原则既包括办事的方法,也包括为人处事的主见、立场。一味地迁就、顺从别人,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做人不能没有原则,没有了做人的原则,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
小贴士心理
从原则出发,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考虑问题的第一考量。的确,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应学会调整自我,但更应恪守不变的原则。在坚持固有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创立自己新的原则,使自己不断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