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的诊断与预防(一)

癔症的诊断与预防(一)

案例

某工业学院女生玉秀,近来情绪低落,经常不上晚自习,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哭。同学们起初不了解内情,劝她有心事可以找系领导和年级辅导员说说,请他们帮助解决。但玉秀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照样哭哭啼啼。后来同学们习以为常,也就不再规劝了。但玉秀的哭嚎却越来越严重,有一天哭着哭着竟然昏了过去。

同学们和辅导员把她送往医院急救。只见她白眼球往上翻,全身僵直。有位同学担心地问医生:“大约没有气了吧?”果然,玉秀憋住气,顿时脸色通红。陪送的辅导员说:“没有死,手还在抖呢!”说来也怪,玉秀的手脚逐渐大幅度地抽动,也许气憋得太久,又大声叹了口气,随即大喊大叫起来:“我是你母亲,我死得好冤啊!你还没有长大成人,我不放心呀!”

此时医生心中已经明白,将病人抬到安静的诊察室,跟病人一边搭话一边注射安定剂,玉秀慢慢地苏醒了。

经医生确诊,玉秀患的是癔症,原因是她“五一”放假回家的那天,母亲不幸因车祸而身亡了。玉秀处理完后事就返校了,她没有把母亲的不幸告诉任何人,想尽快平静下来好好学习,可强忍悲痛的结果却使自己患了癔症。

分析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症。这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这种病临床表现多样,但可归纳为两大类: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身体障碍。而玉秀的情况则属于前者。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最常见症状是情感爆发,发作特点为情感色彩浓、夸张、做作和易受暗示。病人往往大哭大笑、大喊大叫、捶胸顿足、倒地翻滚、手舞足蹈、乱喝乱骂、撕衣咬物等。此时,又常伴有装模作样的戏剧性表演,以生动的表情及其动作博取别人的注意和同情。发作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触及精神创伤或暗示“又要发作”,便可即时发作,玉秀同学和辅导员老师的无意暗示便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了。另外,这种精神障碍还可表现为昏睡、木僵及朦胧状态。受宗教迷信影响较深者,可有附体状态的表现,患者的身份为神灵或已死去的人所替代,声称自己是某神或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但这种现象与巫婆神汉不同,他们是不随意的,非己所欲的病理过程。偶尔,癔症性精神障碍还可表现为遗忘、神游或多重人格。癔症,作为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症,多发于青壮年期,年龄多在16~35岁之间,并且患’此症者女子为多。癔病的发作大多具有人格基础,换句话说,具有癔症型人格的人易患此病。虽然具有突出而典型的癔症型人格特征者是少数,但癔症患者一般都或多或少有此人格特征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一些患癔症的人格特征。有些女性做事富于情感性,她们对人对事以及进行推理判断,完全从当时的情感出发,容易感情用事,且情感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就像六月的天气阴晴多变。她们表现情感活跃、生动、具有戏剧性,对待客观外界事物和情景的态度容易极端化。

另外,她们还具有很高的暗示性。她们极易接受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影响。但其暗示性取决于她们的情感倾向,如果是所信任的人,暗示的效果更好。例如她们如果对某人印象良好时,则该人的任何意见都会被不加批判地盲目接受下来。反之则难以接受暗示。

再者,她们还富于幻想性和自我中心,常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意自己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和重视。当情感反应强烈时,她们更富于主动地幻想,常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以至于有时连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还是现实,因此,容易给人一种虚假和演戏似的印象。

这样的人格特征,可以说埋下了癔症的种子,这种子一遇到合适的环境,即由于明显的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的作用下,就破土而出,产生癔症。

以上的分析可知,癔症的预防关键是改善癔症型人格,但癔症的治疗就得需要一些技术了。

暗示疗法。有些癔症患者,仅通过自我疗法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患者应努力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而暗示疗法则是医生治疗时所采用的一种主要方法。

首先,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与治疗无关的人员最好离开治疗现场,以免因环境杂乱或人们的惊慌态度或过分关注而使病人症状加重,增加治疗的困难。

其次,要认真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情况,并充分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那些可能引起病人对暗示治疗产生“阻抗作用”的不利因素,鼓励病人树立癔病可以治愈的充分信心,激发病人迫切求治的心情。

第三,要在言语暗示的同时,针对病人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的药物、针刺、注射和理疗等辅助医疗措施,这些措施都不具有特别的用处,目的只是加强治疗的效果。

第四,医务人员要积极、热情、态度诚恳、亲切、认真和充满信心,以便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使之在治疗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配合,争取暗示治疗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