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下傳·《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周易》的兴起,大概是在殷朝末年,周文王德业正隆盛的时候吧?大概在文王臣事殷纣期间吧 因此卦爻辞多含警戒危惧的意义。知所畏惧可以使人平安,掉以轻心必将导致倾覆;其中的道理至爲弘大,各种事物赖以长生不废。自始至终保持惕惧,其要旨归于慎求“无咎”,这就叫作《周易》的道理。
【注释】①当文王与纣之事——文王,姬姓,名昌,商纣时爲西伯,治理周族,国势强盛,故上文称“周之盛德”;纣,又称“受”、“帝辛”,商代最后的君主,故上文称“殷之末世”。此句并前两句,推测《周易》成书于殷末周初,与第七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相应。《集解》引虞翻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谓至德也。”《韩注》:“文王以盛德蒙难,而能亨其道,故称文王之德以明《易》之道也。” ②其辞危——辞,卦爻辞。指作《易》者处殷末衰世,故所撰卦爻辞多含危惧警戒之义。《正义》:“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亦以垂法于后,使保身危惧,避其患难也。”案,《正义》引周氏曰:“谓当纣时,不敢指斥纣恶,故其辞危微而不正也。”可备一说。③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平,犹“安”;易,《韩注》“慢易也”,即“轻易”,犹言“掉以轻心”。这两句承上文而发,说明“危辞”的警戒作用。《本义》:“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易》之道也。” ④其道甚大,百物不废——其,指代前文“危辞”之论;废,《正义》训爲“休废”,即上句“倾”之义。这两句紧承前义,指出“危平”、“易倾”的道理至爲弘大,“百物”可赖以忧危虑患而“不废”。《来氏易注》:“若常以危惧爲心,则凡天下之事,虽百有不齐,然生全于忧患,未有倾覆而废者矣。” ⑤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要,犹言“要旨”(见第九章注)。这两句总结上文对“危辞”的论述,指出始终知惧,慎求无咎,是“《易》道”的重要体现。《南轩易说》:“既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其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
【说明】以上第十一章。
本章先推测《周易》作于“文王与纣”之时,然后集中论析“其辞危”的深义。文中提出“危者使平,易者使倾”的观点,反映了明显的朴素辩证思想。章末以“惧以终始,其要无咎”作结,既归纳了全章大义,又揭示了《易》理的一项重要特点。胡远濬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六十四卦,一言以蔽之,曰:‘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劳谦室易说·读易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