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从小立志
毛奇龄是浙江萧山人,162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家庭。他从小养成了勤学苦读的习惯,五岁开始读《四书》,八岁开始读《五经》,每天从晨光微露一直读到暮色沉沉。经过几年时间的苦学,他把当时读书人必读的几本书读得滚瓜烂熟。
因为家境清贫,毛奇龄家里书籍不多,他常常到藏书多的祁家借书阅读,并且一定按时归还,决不拖延。为了按期归还,同时借到更多的书籍阅读,毛奇龄总是不顾一切地拼命读书,还把疑难问题和心得体会记在笔记簿上,随时请教老师和长辈。数年以后,他的读书笔记竟堆了两尺多高。
一些读书人看到小小的毛奇龄如此用功,都称赞他的学习精神。明朝后期,有位名叫陈大樽的人做了萧山的童子考试官。十三岁的毛奇龄也去应考。
陈大樽一见他便开玩笑说:“黄毛未退,敢来应试?”
不料,毛奇龄顺口答道:“鹄飞有待,此振先声。”
一句话,说出了自己年纪虽小,要干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
陈大樽一听,大吃一惊,惊叹这个小小年纪的考生思维如此敏捷,口才非同一般。后来毛奇龄果然不负厚望,写出了许多诗文著作,成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