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读书法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八面受敌”、“以众击寡”语言来概括一种读书方法:即“八面受敌”的书,“以众击寡”的读。
苏轼的勤奋好学在当时是很出名的。他读书历来讲究深钻细研,常常边读边抄边背诵,在抄写中不断加深理解。他最反对“一目十行,不假思索”,后人常把“多读、熟看、手抄、深思”总结为苏轼读书学习的要领。
一次,有位朋友去拜访苏轼,很久之后苏轼才出来迎客,并道歉说:“刚才抄了一点《汉书》,失礼了。”客人大为惊讶。苏轼于是继续说:“我已经是第三遍抄《汉书》了。第一遍我每段只抄三个字为题,就可以记忆全段;第二遍每段只抄两字就行;现在只抄一个字就足够了。”客人取过苏轼的抄书笔记,任选一字发问,苏轼都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整段文章,并可以讲解。
苏轼的这种治学态度和独到的功夫,让世人赞叹不已。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无一不精,渊博的学识也备受人们羡仰。当时,登门求教于苏轼,请教治学经验的人络绎不绝。苏轼几番思考,终于根据自己长期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八面受敌”,“以众击寡”。通俗地解释就是:一本书往往内容丰富,头绪多,好比“八面受敌”。而只要专心的一遍遍地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分别理解,“以众击寡”,最终一定会把全书都弄通读懂。
后来,苏轼在给一位应考学生的回信中再次具体地阐述了这一读书方法,这封信的题目是:《又答王痒书》。
信中说:古往今来的书各种各样,浩如烟海,即使一本书的内容也繁复纷杂。然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部阅读。因而,善于读书的人,就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放矢地猎取知识。每次读书,专心于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从一个角度阅读,不同时考虑别的方面。研究别的问题,也这么一遍遍专攻。这样一遍遍读书,虽然表面上很笨拙,但各方面知识都掌握得牢固,运用起来也应对自如。这一读书方法比那种漫无目的,泛泛而读的方法要有效得多。
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兵家语言比喻读书:如果“八面受敌”,就不应“八面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以众击寡”,最终取得读书的胜利。
苏轼几十年采用这种方法读书,学得扎实的知识功底。他读《汉书》三遍,每次目的都不同。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方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遍之后,他对《汉书》的各方面知识就有了全面的掌握和理解。
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影响深远,可谓是“读书的绝妙方法”,而他自己也受益匪浅。绝妙的读书方法、刻苦的攻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素养,并最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被誉为北宋时期的全才作家。
◆这种读书法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每次读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不要分散精力,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于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