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公理守险,史祥斩关

调虎离山·公理守险,史祥斩关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汉王杨谅起兵反于并州(今山西太原),兵分数路向都城长安杀来,其中由綦良从滏口攻掠黎阳,封锁白马津,由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隋炀帝亦分兵迎击,派右卫将军史祥为行军总管,负责打破綦良、余公理的封锁,然后进一步向西讨伐。史祥兵屯河阴,久久未能渡过黄河,不禁大为恼火,决定迅速发起强攻,辅以智取,先拿下余公理一军再说。他在反复分析敌军的情况之后发现,余公理压根就抵挡不住隋朝官军的攻势。这并不是说余公理寡不敌众,恰恰相反,他手中的兵马数量远远超过了官军,但人员多寡并非一定与战争胜负成正比,历史上不乏以少胜多或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事实上战争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将帅的料敌能力和指挥能力。余公理这个人作风轻率,谋略全无一点,才与用、名与实极不相符,这种人当然不可能指望他能打什么胜仗。话说回来,他即使偶尔侥幸获胜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一得志便必定忘乎所以,不知天之高地之厚了。不幸的是,余公理这一路杀到河内,确实十分顺手,很少遭遇过更猛烈的抵抗,为此产生骄傲轻敌情绪那是势在必然。再者余公理手下士卒大多来自黄河以北,他们上阵以前很少参加军事训练,攻战意识极为薄弱,故人数虽多而无实战能力。由此看来,官军要从余公理这里找到突破口并不困难。余公理当然并不像史祥想像的那样低能,至少他也时刻派人在窥伺官军的动静,不过他的军事思想好像太过机械,太过被动,基本上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一些套路,很难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所以一听说史祥正在大造攻战器具,他马上就以为史祥要进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南),忙不迭地在这里部署下重兵防守;一看到史祥的战船云集南岸,马上又调兵遣将,准备反击。总之都是被史祥牵着鼻子跑来跑去,疲于奔命。史祥很从容,以上两招并非纯造声势以调动敌人,他的大部队确实要从余公理所看到的这一方向实施强渡,但为了尽量减少官军的损失,大部队最初的目的主要仍是牵制和迷惑余公理,以保证他的精锐部队从下游顺利渡过黄河,进入余公理的前沿阵地,打乱敌人的部署。史祥的计划很快就宣告成功,当余公理前去抵御已从下游潜渡的官军时,史祥也率大军到了北岸,并直赴须水,与已经跑得人仰马翻的余公理大举决战。余公理忙于应付,到此时居然阵未成列,在史祥一击之下立即土崩瓦解。史祥又乘胜杀奔黎阳,大败綦良,取得了杀敌万余人的辉煌战果。(《隋书·史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