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灭后晋之战(94~946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契丹灭后晋之战(94~946年)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至946年),契丹军数次南下,攻灭后晋的战争。

天福八年(943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在降将杨光远、赵延寿劝诱下,乘中原饥荒,晋朝廷国用困竭之机,调集大军向中原进击。后晋出帝闻知,先遣使致书契丹,欲修旧好,遭拒。遂以黄河为屏障,部署防御。二月,太宗企图以示弱诱敌之策诱杀晋军。适值霖雨,晋军旬日未出,伏击落空。三月初一,契丹军再攻戚城(今河南濮阳北),两军鏖战皆死伤甚众。耶律德光乘夜退营15千米,随后便撤兵北归。

契丹撤军后,晋朝廷遣军收复失地,调整部署,扩展军备。开运三年(946年)七月,耶律德光指使赵延寿及瀛州刺史刘延祚诈降,诱后晋出兵接应。晋出帝不辨真伪,即命杜威、李守贞等会兵广晋(今河北大名东北),悉调京师宿卫禁军归杜威麾下,企图取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二州,安定关南,进取南京(今北京),荡平塞北。十一月,杜威率兵30万抵瀛州,契丹将高模翰早已引兵潜出。耶律德光遣别将萧翰迂回晋军侧后,抢占栾城(今河北栾城西),扼晋军粮道、退路。十二月,晋将王清自请率兵2,000前出开道,但杜威存心叛逆,不许大军增援,致使王清所部皆战死,主力亦陷入重围。杜威以途穷路末为由,暗中勾通契丹,谋举军投降。耶律德光佯许立其为帝,杜威迫将士出降。契丹军即乘晋后方空虚,挥师南下,直入东京(今河南开封)。出帝奉表投降,后晋灭亡。

此战,历时数年,几经反复。契丹初战受挫后,因势应变,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的方略,创造歼敌战机致胜;晋军虚骄轻敌,制定战略不切实际,后期更悉将京师宿卫禁军投入主战,交战中主帅惧战叛降,导致都城陷落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