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形势(197年春~1940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形势(197年春~1940年)

抗日战争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在东北沦陷区内高举抗日大旗,领导东北民众为打破日军把东北变成其侵略中国的基地进行了坚苦卓绝的长期斗争。

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活动于西起南满铁路,北至长(春)图(们)路两侧,东南迄鸭绿江、图们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内。第2路军,活动于辽宁省东北、吉林和黑龙江东部广大地区内。第3、6、9、11各军(1939年5月宣布成立第3路军)活动于松花江、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两年内,抗联各军与日伪作战近4,000次。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扩大侵略的兵站基地。1938年起,大量地向东北增兵,到1941年,增兵到13个师团,20多个混成旅团,并建立了8个军管区,对抗联和东北人民的一切反抗活动进行血腥镇压。日伪统治者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建立“集团部落”,以切断抗日联军同群众的联系,妄图使抗联陷入无法生存的绝境。

1938年夏,第3、6、9、11各军开始西征,陆续到达小兴安岭西麓。到1939年5月,东北抗联第1、第2、第3路军以长白山、完达山、小兴安岭为依托,逐步向黑嫩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活动区域扩大到30余县,积极配合全国抗战。

在日军长期反复的“讨伐”、封锁、追击下,东北斗争形势日益恶化,抗联迅速减员。1940年2月,第1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在吉林濛江(今吉林靖宇)境内遭日军重兵包围,不幸壮烈牺牲。此后,中共东北各省委和抗联实行“逐步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将第1、2、3路军所属11个军缩编为10个支队。到1940年春,抗联部队人员从原来的3万人减到不足2,000人。同时,第1、第2路军余部越境入苏(今俄罗斯)休整,继续坚持分散游击战争,直到抗战最后胜利。此间,许多朝鲜同志参加了中国东北各地的抗日斗争。

抗联和东北人民所进行的坚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