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夏季反“扫荡”(1940年6~7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晋西北夏季反“扫荡”(1940年6~7月)

1940年6至7月间,八路军第120师部队粉碎日、伪军对山西西北部地区“扫荡”的战役。

1940年6月上旬,日军华北方面军集中独立混成第3、第9、第16旅团和第26师团一部等约两万人,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妄图消灭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120师与日军进行了三个阶段的作战。

第一阶段:从6月7日开始,集结于静乐的日军1,100余人分两路向岚县(今山西岚城)和岔口进攻,8日晨占岚县。为打击进占岔口之日军,八路军第358旅在米峪镇地区设伏并消灭日军500余人,取得了第120师主力回师晋西北后的第一个歼灭战胜利。

第二阶段:从6月20日开始,日军对晋西北根据地的“扫荡”全面展开,由赤坚岭和临县,大武和柳林,偏关、五寨和宁化堡等地出动,从东、南、北三面向根据地中心推进。为避免被日军合击,八路军第120师各部适时转移至日军之侧翼和后方,采取分散的伏击、袭击,疲惫与消耗日军,同时以一部兵力断敌交通,使日军无法立足。日军在20多天的“扫荡”中,只占领数座空城和一些村镇,其歼灭八路军第120师主力的企图未能得逞,遂于26日开始撤军。

第三阶段:6月28日,日军分别由窑头村、岚县出发,合击兴县。此时,八路军已先期转至兴县西南的曹家坡地区待机。7月4日,当兴县日军2,000余人撤至二十里铺附近时,突遭八路军预伏部队沉重打击。5日,由保德南撤之日军1,000余人与兴县日军会合,八路军遂撤出战斗。7月6日,日军撤回岚县,反“扫荡”结束。

此次反“扫荡”,历时一个多月,八路军第120师与日军作战250多次,歼灭日伪军4,500余人,并收复兴县、临县、保德、方山、河曲五城。

枣宜会战

1940年5至6月,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湖北省枣阳、宜昌地区对侵华日军第11军进行的防御作战。

日军于4月中旬调集第3、第13、第39师团,第6和第40师团各一部及第18旅团,在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指挥下,发动了枣宜作战。为阻止日军进犯,中国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以左、中、右三个集团军和江防军等共计21个军56个师的兵力参加作战。

第一阶段从5月1日开始,日军第3师团和第40师团一部从信阳以北分路向西进攻;2日,第13师团由钟祥沿汉水东岸北上;4日,第39师团和第6师团一部,从随县(今湖北随州)附近向第5战区中央集团发起攻击,至7日,中国守军在各阵地抵抗后,及时转向外线,枣阳于8日陷落。10日,第5战区的中国军队对日军展开反击,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夹击日军。12日,第31集团军等部将日军第3师团、石本支队包围在樊城(今湖北襄阳)东北,日军遭重创后突围收缩至枣阳地区。第5战区其他各部还先后克复泌阳、桐柏、明港、鸡公山、柳林、京山、云梦等地。日军为打开南退之路,集中兵力在宜城东北之南瓜店附近对前来堵击的第33集团军进行南北夹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和74师主力及特务营官兵,在血战中壮烈牺牲。日军在南线反扑得逞后,乘机反击,第5战区部队退往白河以西。

第二阶段于5月下旬开始,日军第11军决心实施宜昌作战,并以第3、第39师团分别西渡汉水并列南下;以第13师团和第6师团一部从旧口以南渡江,从南路和北路合力进攻宜昌。6月9日,北线日军攻占荆门、当阳,南线日军攻占江陵(今湖北荆州)、沙市。中国守军江防军等部队逐次抵抗后转移。宜昌于12日陷落。此后,中国守军在江陵、宜昌、当阳、荆门、钟祥、随县、信阳外线与日军形成对峙。6月24日,枣宜会战结束。

此次会战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判断和部署大体正确,中日双方互有胜负;第二阶段中国军队完全陷入被动,致使宜昌陷落。

枣宜会战 1940年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