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起义(610~6年)
隋大业六年(610年)至唐武德六年(623年),上百支义军进行的一场推翻隋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
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不断对外用兵,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大业六年,邹平(今山东邹平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西南)首举义旗,随后各地起义军达百余支,人员数百万。至大业十三年,在全国形成了三支强有力的起义军,即:瓦岗军、河北义军和江淮义军。这三支农民武装先后都被起兵晋阳的李渊镇压或收降。
瓦岗军创始人翟让,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南)韦城人,大业六年在东郡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大业十二年,翟让率瓦岗军,攻下金隄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及附近县城后,直接威胁东都洛阳的安全与运河的畅通。十三年二月,翟让采纳了李密的建议,乘洛阳守备空虚之机,率精兵7,000,一举袭占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在今河南巩义东北)。瓦岗军开仓济贫,深得民众拥护,队伍迅速壮大。隋东都留守越王杨侗为夺回洛口仓,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2.5万自洛阳东进,又令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自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袭击瓦岗军侧后。刘长恭部在石子河(今河南巩义东南)被瓦岗军挫败,损失惨重。取得这次大捷之后,翟让等首领推李密为主,号魏公,建元永平。各路义军闻讯,纷纷赶来归附,瓦岗军迅速扩大到数十万人。此后,李密没有乘有利形势率兵西入长安;也没有南下江都、去推翻隋炀帝政权,而是长期屯兵洛阳城下,与王世充军“前后百余战”,贻误了发展机会,又杀害翟让,极大消耗了瓦岗军的力量。至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拥兵30万,在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之战中被隋将王世充击败,率残部进入关中,投降了唐王朝。后欲逃出关中东山再起,被李渊遣将伏杀于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山谷之中。瓦岗军曾聚众百万,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长期拖住并歼灭了隋王朝的精锐部队,在摧毁隋暴政的战争中,居最显赫的地位。
窦建德原在河北起义军中任军司马。高士达战亡后,窦建德率余部继续战斗于河北中部,发展到10万余人。大业十三年(617年),窦建德于河间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建元丁丑。其后,窦部连战皆捷。唐武德三年(620年)窦部进军河南,在洺州“劝课农桑”,使河北义军达到最兴盛的时期。武德三年十一月,窦建德亲自率兵攻克周桥(今山东定陶东北),虏获孟海公及其3万义军后,又带兵10万余人,西援自立为帝的王世充。部队行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窦被秦王李世民擒俘,斩杀于长安。窦部将刘黑闼于武德四年(621年)七月,袭破漳南。五年正月,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重建了农民政权。以窦建德和刘黑闼为首的河北义军,在河北、山东、河南前仆后继进行反隋反唐斗争达12年,是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业九年,李子通、左才相等领导的义军南下后,逐渐形成了以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的江淮起义军。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辅公祏齐州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他们于大业十三年正月,打败前来围剿的隋右御卫将军陈稜后,大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北)、占历阳(今安徽和县),建立了农民政权。武德二年九月,杜伏威又请降于唐朝。先后任唐和州总管和江淮安抚大使,主宰东南半壁军事。当李子通义军在江南大发展之时,杜伏威却从武德三年十二月起,率兵渡江多次进攻义军,并将战败于余杭城(今浙江杭州)下的李子通等人执送长安,又尽收其江淮地区。武德五年,杜伏威被留在京师任太保。去长安前,杜留辅公祏坐镇江南,却将兵权交给了任副职的心腹王雄诞。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辅公祏与左游仙等人夺取兵权,称帝于丹阳(今江苏南京),建元天明(后改“乾德”),树旗反唐。唐王朝派兵水陆俱进,由南、西、北三面进攻辅公祏。经过近半年鏖战,辅公祏兵败出走,退至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被擒,后杀于丹阳。这支江淮义军,前后13年,消灭了隋王朝在江淮地区的势力,扫荡了江淮一带地方割据势力,在推翻隋炀帝暴政的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淮义军作战地区 618~623年
隋初十二府简表
石子河(今河南巩义西南),瓦岗军曾在此地大败隋虎贲郎将刘长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