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四军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7年8月~1940年1月)
1937年8月至1940年12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在敌后广泛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力量大发展的时期。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称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10月,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4个支队。八路军改编后,由朱德等率领,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主要以游击战和山地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同时,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晋东南和晋西南等战略支点,实现了在山西的战略展开。1938年4月,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叶挺、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及各支队随即逐次向华中敌后挺进,并初步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同时,挺进到舒城、庐江、无为的新四军,初步打开该地区抗战局面。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逐渐将其打击重点放到了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此,中国共产党确立“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八路军各部队除粉碎日军多次围攻、“扫荡”、巩固现有根据地外,第115师主力东进山东,并逐次向冀豫等地区发展;第120师主力由晋西北增援冀中,协助巩固冀中根据地;第129师主力逐次向冀南、豫北发展,其一部与第115师一部协同向冀鲁边、鲁西发展。1940年,八路军不仅全部展开于华北敌后,还派出部队越陇海路南下,到达淮北和苏北,加强华中的抗战力量。与此同时,新四军也曾挺进到豫皖苏和豫鄂边区,在西起豫鄂、东至海边的江淮河汉之间广大敌后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新的根据地。此外,在华南,中共中央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游击队,创建和发展了东江、琼崖抗日游击根据地。总之,从1937年8月至1940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由5万余人发展到50万余人;除陕甘宁边区外,相继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冀鲁豫、苏南、苏中、苏北、皖东、皖中、皖东北、皖南、豫皖苏、豫鄂、东江、琼崖等16块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包括游击区)达1亿人口,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