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主力同国民党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后,孤悬华北的国民党军处境危殆。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在“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下,将其全部兵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共50余万人,在东起唐山、西至柴沟堡,长达500千米的交通线上,摆下一条兼顾东西撤逃的“一字长蛇阵”。

毛泽东总观战争全局,制定了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就地加以歼灭的方针,并决定调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与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同时决定撤围归绥,缓攻太原,对西线“围而不打”、东线“隔而不围”,并指示淮海前线对杜聿明集团“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以稳住敌人等一系列部署。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统一领导夺取和接管平、津、唐等地的一切事宜。

平津战役于1948年11月29日开始。第一阶段:对傅作义集团实施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11月29日夜,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1纵队向柴沟堡,第2、第6纵队向张家口以西地区守军发起攻击。傅作义急令35军2个师和104军1个师驰援张家口,企图在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之前速战速决。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东北先遣兵团,全力向平张线突进。12月5日,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攻克密云。傅作义发现东北野战军主力已经入关,急令第35军迅速东返,并令怀来、南口地区的第104军和16军向西接应。8日,第35军被华北军区第2兵团包围于新保安地区;此时,华北军区第3兵团解放了宣化,并完成对张家口守军的包围。10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康庄包围了国民党军第16军主力,从而切断了平绥线。同日,怀来国民党军第104军向南突围,被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纵队全歼于横岭、白羊城地区。此时,傅作义部主力,分别被包围在新保安、张家口两地,其西逃绥远的退路已被切断。东北野战军主力迅速向平、津地区开进,至20日,完成了对北平的战略包围,并切断了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的联系。

第二阶段:按照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攻击顺序,华北军区第2兵团于22日首先攻克新保安,全歼傅作义“王牌”第35军。张家口守军于23日急向绥远方向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及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全力转入追击作战,于张家口以西及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11兵团部及所属的1个军7个师,共5.4万余人,解放了张家口。随后,人民解放军将攻击目标指向天津。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拒绝放下武器,企图固守待援。1949年1月14日,人民解放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并附炮兵、工兵和坦克部队,向天津发起总攻,经29小时的激战,于15日全歼国民党军守军共13万人,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解放天津,塘沽守军由海上逃走。17日,东野第12纵队解放塘沽。

第三阶段:天津解放后,北平国民党军更加孤立,在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3兵团共90万大军的包围下,陷入欲战不能,欲退无路的绝境。21日,傅作义与共产党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协议,宣布接受和平改编。31日,北平守军全部开出城外,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入城接防,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结束了解放华北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