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犯罪被发落 六世贤孙入先哲
王魁福(1833—1910),字介臣,新汉军镶白旗人,出生于今吉林市龙潭区金珠乡安达木村,隶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捕鱼“下五旗”之一。
据《永吉县志》载:“魁福,字介臣,王佳氏,吉林乌拉镇人。体干魁梧,幼有大志,目击洪军飚起,回捻纵横,便毅然投袂赴难……”
“王佳氏”一说,有误。清代的汉人,岂可称作“王佳氏”呢?应为称作“王氏”,否则与金女真人完颜氏后裔、分冠的“王、汪”二姓混为一谈了。“吉林乌拉”一说,也有误。原因是,清代吉林是吉林,乌拉是乌拉,既然隶属于打牲乌拉衙门,就理当说成打牲衙门人,而不是吉林将军衙门人。“便毅然投袂赴难”一说更有误。道理是,披甲和出征不是他自己说了算,而是统治者说了算。
王魁福的家世春秋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迁祖王财,因罪经刑部惧奏后,由京城发落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辖区境内,卜居新屯(今九站经济开发区新村)。后来,过江东迁安达木(今金珠乡安达木村)。新屯与安达木屯之间,隔着松花江相眺,是公元1612年冬,努尔哈赤灭乌拉部之前安营扎寨的地方。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六岁时,改牲丁为兵丁,由打牲总管衙门改编成乌拉协领衙门,从此走上了九死一生之路。
清咸丰八年(1858),随吉林八旗兵出征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县县城)、随州城(今湖北省随县县城)两地,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功,升授骁骑校。事后,又随军转战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地,从事镇压各类义举之差。在披甲从戎的十二年间,一直陷入镇剿追杀征途之中。
清同治九年(1870),接替前任富全,功授乌拉协领衙门之佐领。一干就是五年。在升任佐领期间,又因在进剿吉林省境内的“胡匪”过程中,亲手捉过一名匪首,又因功授增补乌拉协领衙门之协领。他的上一任协领是常福。在职一年多,又披甲远征了!十一年(1872),奉命率乌拉协领衙门马队,西征甘肃,克肃州城(今甘肃省酒泉市市城)。战后,赐号为“纳恩登额巴图鲁”。
清光绪三年(1877),又率乌拉协领骑兵马队转战于新疆,克下了缉恒城(今新疆精河县县城),再收复了乌鲁木齐城(今新疆乌鲁木齐城)、昌吉城(今新疆昌吉县县城)、呼图壁城(今新疆呼图堡县县城)。战后,晋头等侍卫,为官京城。事后,又因参加了著名的新疆“玛纳斯之役”对俄战争,被荣获了记名的副都统。
八年(1882),升授古城领队大臣,兵屯新疆。
十年(1884),升授科布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布多城)参赞大臣。十一年(1885),率乌拉协领衙门的骑兵马队,西南走新疆,抗击沙俄入侵者。在著名的“伊犁之役”中,颈部负重伤,相差毫厘,险些掉了脑袋,丢了性命,但毅然重伤不下火线。二十四年(1898),因功因伤被召见入京,赏他白银一千两和衣锦一套,外加上御匾一方。事后,先改任查城大臣,后改任察哈尔(南至河北省宣化县,北至蒙古人民共和国沙博尔台沙漠地带,今已分别划归中国河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副都统。三十一年(1905),年七十三岁时,又升调张家口(今河北省张家口市)都统(从一品)。在任职期间,志立于新政,创办了地方武备学堂,派八旗子弟留学国外,深得民心。三十二年(1906),因年迈多病而辞退,在京度过晚年。
清宣统二年(1910)农历正月间,逝于京城,终年七十七岁。据史料记载,有千人参加了他的吊丧活动,十里长街,万人挥泪送别。同年农历二月间,他的画像悬入了“先哲祠”。
《魁福传》为独传,“魁府”以他而命名。原因是,他是这座私人府邸的第一位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