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区·兴庆宫遗址》陕西名胜简介

《西安·碑林区·兴庆宫遗址》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路西安交通大学对面。兴庆宫在唐代长安城内兴庆坊,遗址范围:东至坑家堡以西103米,西至西安市东关龙渠堡,北至东窑坊,南至纬什街以北80米。

兴庆宫在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建造,开元十四年(726年)拓辟,并收周围邸宅和寺院,称为“南内”,比西内的太极宫、东内的大明宫更为辉煌。有兴庆殿、大同殿、南熏殿、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主要建筑。开元二十年(732年)更筑夹城,北通大明宫,南通曲江池芙蓉苑,帝后往来游乐,宫外人不可知也。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宋王成器等,请献兴庆坊宅为离宫,许之。乃赐成器等宅,环于宫侧。又于宫西南置楼,西曰花萼相辉,南曰勤政务本。”此外,这里还有南熏水榭、牡丹桥、迎春桥、龙池(今兴庆池)芙蓉岛、翠竹亭等。

兴庆宫据《唐六典》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在兴庆坊的旧宅有井,井水涌出成池,有云龙出其中,水浸扩到居民巷里,人移居遂为龙池。”有的记载,原名隆庆池,因避讳李隆基之“隆”字而改为兴庆池。又一说因地处宫后,故名龙池。池呈椭圆形,占地18万平方米。在唐时,这里先是李隆基在藩邸时与兄弟五人的住宅,李隆基登基后,这里成为皇帝、王公贵戚浮舟宴游、娱乐之所。池上画舫排队、常作竞渡之嬉。

唐末,昭宗李晔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强迫迁都洛阳时,兴庆宫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宋、金时虽较为萧条,但还不失一处览景之地,据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1042年)《兴庆池禊宴诗》碑云:“管弦远迎青堤上,楼阁高低绿水滨”、“隔花皆戏艇,满目尽游人”。明末,兴庆池中尚有水存,清代初期,湖已干涸,沦为农田。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兴庆宫遗址进行整饬,重新修湖造池,挖土方40万立方米,湖面150余亩,水深约1.70米,画舫游艇、竞日浮泛湖中。对“紫荆树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的花萼相辉楼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得知该楼为火所焚。1958年在旧址新建仿唐花萼相辉楼,恢復昔日风貌。并兴建芙蓉岛,中央大岛,以七曲桥为之联结。修复唐代著名的沉香亭,亭踞于两层水泥高台之上,唐代此亭以沉香木所建,故有此雅号。

身临沉香亭,可望及建筑荫蔽、风景优美的南熏水榭和绿林竹影的翠竹亭。站立在此沉香亭上,并可望高低起伏、步回路转的九曲桥。又可望遍植红叶桃李和苍松翠柏的北山秀色。还可望到碧波荡漾的湖上风光,委实是个风景秀丽、心旷神怡的好去处。

在园内东南隅,1979年为纪念日本遣唐留学僧阿倍仲麻吕(汉名晃衡)留唐一千二百周年,加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在此建一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兴庆宫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