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扬州之旅·金山·山映金辉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曾称氐父山、金鳌岭等。东晋时,谢安、谢玄大败前秦苻坚于淝水之战,将所获战俘囚禁之此,因名获苻山。唐代,相传住在山上一洞中的僧人裴头陀(有人认为即法海)在江边挖土挖出一批黄金,就通过知府李琦将黄金献给皇帝,皇帝敕令把黄金交回裴头陀建庙,并敕名金山寺,山也因寺而名金山。
金山寺裹山 天下第一泉
金山高44米,清中叶以前还是屹立于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唐张祜咏金山诗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后因长江主泓道北移,南岸水流减缓,泥沙逐渐淤积,将金山与陆地连成一片。山上寺院相衔,楼塔争辉,把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眺只见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和挺拔俊逸的宝塔,而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除寺院宝塔外,山上山下还有白龙洞、法海洞、中泠泉等胜迹。
金山寺迄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历史,原名泽心寺,唐代称金山寺。宋时,因真宗皇帝曾游金山,改为龙游寺。清康熙皇帝南巡时,又改为江天禅寺。但一般仍称金山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殿、方丈处、妙高台、楞伽台、七峰亭、留玉阁和大小观音阁等。
金山西侧,在层层楼台殿宇之上,凌空矗立一座巍峨的宝塔。塔高30米,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玲珑秀挺,和整个金山、寺院配合起来协调统一。宝塔创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宋改建成双塔,后倒塌,明重建一塔,名慈寿塔,今塔是1900年重修的。攀至塔顶,极目千里,常使人心旷神怡。宋代王安石《金山》诗写道:“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从金山西行1里多路,有一块“天下第一泉”的碑刻,这里就是著名的中泠泉。泉眼当年也在江心,汲取时要用船划到泉眼上,把盖紧的容器垂入江底,在水下打开盖子,才能吸到泉水。故苏东坡曾在《游金山寺》里说中泠“古来出没随涛波”。
唐代,陆羽曾将中泠泉评为第七等,刘伯刍在品尝了各地泉水后,另作出鉴定:“水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泠水(中泠泉)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随金山和陆地相连后,凿石为池,池中碑刻“天下第一泉”,五字为清末镇江知府王仁堪所书。中泠泉的水质醇厚甘冽,盛满可以高出杯口一二毫米,不会溢出杯外。相传唐武宗时,曾任镇江知府的朝廷宰相李德裕托人汲取一壶中泠泉水送来。李德裕饮了一口,道:“中泠泉水味道变了,像长江水味。”送水的人大惊失色,忙叩头请罪。原来他汲的中泠泉水途中不小心泼了一半,急切中便加了半壶长江江水充上。李德裕知情后却笑着说:“不妨事,倒掉上面半壶,留下下面半壶还是用得的。”
沉香挑二山 白蛇发大水
民间关于金山的来历有不少传说。相传,金焦二山是神人沉香一担挑来的。当年,二郎神杨戬的妹妹与凡人结亲,被无情的二郎神打到阴山脚下。她在阴山生了沉香。沉香长大后,立志救母亲。二郎神不准,二人大战三日,难分胜负。二郎神变成猛虎,沉香就变成神箭手;二郎神变成九头巨蟒,沉香则变成九头怪鸟。二郎神不敌,化作木船,混于许多船中,沉香化作水鸟,一眼识破空船,便化为神将,肩挑两座大山,分别置于船头船尾,将船压沉。终于战胜二郎神,救出母亲。这两座大山就是金、焦二山。
金山寺最脍炙人口的传说是白娘子斗法海、水漫金山的故事。法海和尚确有其人,为唐天宝年间名僧,少年出家于润州鹤林寺。他似与白蛇故事无关,有关的则是另一高僧裴头陀。裴头陀是唐代宰相裴休之,他出家时,其父有诗云:“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据《金山志》等载,裴头陀初到金山时,发现东晋所建的庙宇已全部毁坏,只好住在山洞里。其时,“出白蟒噬人,适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北宋曾任宰相的张商英题诗:“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裴公子出家后起什么法号无记载可考,但张商英题诗的后两句以后被制成楹联悬挂在金山法海洞前,裴头陀与法海法号在人们心目中便逐渐合而为一了。至明代,人们把金山裴头陀降蟒的故事和杭州西湖白蛇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优美的“白蛇传”。
“白蛇传”故事叙述当年许仙和白娘娘、小青在镇江五条街上卖药为生,许仙坐店卖药,白娘娘上山采药,日子幸福美满。不料平地起风波。一天,许仙路遇金山寺的法海和尚。法海将许仙打量一番,说:“施主,老僧看你脸有妖气,是不是跟什么妖精在一起?”许仙起了疑心,闷闷不乐起来。五月端午,人人喝雄黄酒辟邪,许仙有意试探,要白娘娘陪他喝雄黄酒。白娘娘推辞不过,勉强喝了半杯。喝下感到头昏,上床躺下。许仙上床休息时见一条白蛇挂在帐沿下面,惊吓而死。白蛇盗来仙草,救活许仙。后来,许仙又被法海骗上金山寺,押在法座背后。白娘娘来到金山寺寻夫,请求法海看在他们结发夫妻、怀孕数月的份上放许仙回家。法海不肯,还骂白娘娘深山妖精。白娘娘大怒,施法术将东西南北海之水集于金山。寺内小和尚同情白娘娘,放许仙从白龙洞钻出去,直达杭州。这时,白娘娘也因为已怀孕数月,体力不支,收水撤退。许仙从白龙洞尽头的杭州断桥出来,正遇退回的白娘娘和小青。夫妻相见,互诉衷情,和好如初。如今,金山西麓还可见白龙洞,洞壁刻篆书“古白龙洞”四字,洞中有白娘娘、小青石像。头陀崖下有法海洞,里面也有新塑的法海像,面貌庄严慈祥,更近历史上的“法海”。
金山还联系着另一位著名的传说人物鲁班。相传,当年金山宝塔造好,却朝江里歪。领头的想不出好办法。用木头顶住向上推吧,下面是茫茫江水,在哪儿打点呢?一天,上江放来大批木排,停靠在宝塔下面的江边。工头坐在木排上愁眉不展。一位白头老者问明此事,说:“点打在木排上好了。”工头恍然大悟,指挥工人三个时辰支好了木头。第二天是十八,工头想起“初三潮,十八水”,水涨排高,不把宝塔顶翻了?到塔下一看,一夜江潮,早把宝塔顶得端端正正了,而顶塔的木头也不知什么时候被撤下了。人们都说,这是鲁班师傅指点的。
僧俗比禅语 东坡输玉带
金山建筑宏伟,风光绮丽,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雅士来此寻幽探胜。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十一次到过润州,几乎每次都要游金山。初次到润州,就兴致勃勃游了三山,并写下《游金山寺》等杰作。
一个中秋夜晚,苏东坡路过润州,陪友人登金山妙高台赏月。他眼望皎月,心潮起伏,乘兴请著名歌手袁绹歌唱他在密州任上所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袁绹放歌,东坡应节起舞,飘然欲仙。
在金山寺,苏东坡与佛印和尚交往最密。佛印和尚即了元长老,曾住持金山寺。今金山寺佛印山房相传是当年佛印接待东坡之处。东坡住处即今之楞伽台,东坡在此为寺僧写了《楞伽经》,后寺僧特地刻石立于山上。他们交往有一趣事:一次,苏东坡刚进佛印屋中,佛印忽道:“此间无坐处。”机敏的东坡知道和尚玩机锋,即以禅语答之:“暂借佛印四大为座。”佛印一听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心难他一难,就趁势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玉带。”东坡自恃能通佛理,欣然同意。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这一问一时把东坡难住,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也取出纳裙回报。东坡为此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纳裙相报次韵》。后金山寺特地建一留玉堂,把玉带放在那里供人瞻观。今东坡玉带仍珍藏于金山寺内,大约是今人所能看到的苏东坡唯一遗物,它与文徵明的《金山图》真迹、诸葛铜鼓和二千七百年前的周鼎合为镇山四宝。
红玉擂战鼓 岳飞详恶梦
妙高台上,南宋时却擂起高昂的战鼓。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统帅金兀术率领十万大军攻破临安,宋高宗赵构渡海逃往温州。建炎四年二月,金兵放火烧临安,然后带着掳掠的财物北撤。四月,浙西制置使韩世忠率领八千士兵,驾着大海船,在镇江扼住了金兀术退兵的道路。两军在江中大战,从东面的焦山一直打到西面的金山。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亲自上金山妙高台击鼓助阵,宋军将士听到鼓声,个个精神振奋,斗志昂扬,金兀术势穷气竭,退到黄天荡。韩世忠利用其海舰船身大、吃水深,鼓风使篷、行驶迅速的优势,以八千士兵堵住了金兀术十万军队,使金兵在四十八天内没出黄天荡一步,无法渡江北返。后来,金兀术采用汉奸所献之计,连夜利用老鹳河故道凿通一条连接大江的大渠,趁一个无风宋军海船不能驶动之夜,先用火箭射向宋舰,引起大火,然后趁机从新开大渠逃出,渡江北撤。这次战役,虽未能全歼金军,但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骄横气焰,大长了军民抗金意志,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的故事也传为千古佳话。金山旧有一座纪念韩世忠的韩蕲王庙。
在妙高台西侧金鳌岭上有七峰阁,古代因此处有七座小山,名七峰岭。相传当岳飞在前线节节胜利之时,被奸臣秦桧要挟高宗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回临安路过镇江,拜访了金山寺的道月和尚,请他为自己昨夜梦见两犬对言之事详梦。道月说,二犬着一言,是个“狱”字,务必谨慎。他还赠诗一首:“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防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临安不久,即被秦桧害死在风波亭。有人把道月详梦之事告诉秦桧,秦桧便令差官何立到金山寺捉拿道月。何立到时,道月正登台说法:“吾年四十九,是非终身有,不为自己身,只为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毕坐化而逝。秦桧未捉到道月,迁怒于金山七峰,派人将七峰削平,以破坏金山风水。后人为纪念岳飞、道月建了七峰阁。
镇江东郊的京砚山腰还有北宋末年抗金英雄宗泽的墓地。传说他逝世前曾吟诵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句,连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而亡。后来,其子宗颖和岳飞遵照他生前的愿望,将其灵柩安葬于此。墓门正对大江,大概是想让他看见宋军北渡收复失土吧!
大臣“臣今见” 可答答妙语
金山是文人施展文才的天地、武将叱咤风云的战场,也是帝王巡视游览之处。曾有十一位帝王到过金山,如三国吴的孙权、宋真宗赵恒、明武宗朱厚照等。而清康熙、乾隆来得最勤,传说也最多。金山最高处有个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亭中一块石碑,上刻康熙皇帝所题的“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其中“览”字似乎小些。相传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登临此地时,情不自禁地感叹“江天一览”,并挥笔题写这四个字。写时“江天一”三个字一气呵成,而繁体“覽”字笔划多,一时想不起,无法下笔。旁边大臣侍从心里明白,却不敢说出。一个聪明的大臣急中生智,跪下道:“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顿时开窍,写上“览”字。由于笔气失去连贯,故“览”字写得小点。
乾隆皇帝下江南,也来到金山寺游览。金山寺有个大和尚,名叫“可答”。乾隆听说,哼了一声:“可答可答,我倒要考考他。”乾隆走进斋堂,可答和尚与一班大臣、侍从随后。这时,一个小和尚挎着淘米篮走过。乾隆指着淘米篮问可答:“这是什么?”可答回答:“北方叫篮子,南方叫筲箕?”“做什么用?”“能淘米,又能装东西。”“为什么就装东西,不能装南北?”“五行上讲,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木和金可以盛,水和火不能装。”乾隆点点头。走上七峰阁,天上飘起雪花,乾隆来了兴致,口吟一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九十来片……”念到这里接不下去了,要可答续。可答随口吟出:“飞入芦花都不见。”一句就把全诗点活了。乾隆走到双塔前,又想作对。他先作上联:“双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要可答对下联。可答摇摇手,不说话。乾隆正要发问,旁边一位大臣连忙答道:“可答已经对出来了:伸出一只手合掌并拢,连摇几下,岂不是‘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乾隆终于没难倒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