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十三陵·地下有宫殿洪福难齐天
十三陵的主体建筑,除了庞大的地面建筑群,还有建在宝顶下的地宫。地宫内有皇帝、皇后的棺木和大量的随葬品。封建帝王不仅生前试图长命百岁,死后还要拥有大量的财富,以炫耀他们洪福齐天。
十三陵每座陵都有地宫,至今,只打开了定陵的地宫,以展示明代帝王的葬式。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它是十三陵中继长陵、永陵之后的第三大陵。朱翊钧是明朝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共四十八年),他二十二岁时便开始仿照他祖父的陵墓——永陵来建造自己的陵墓。所以,定陵的地面建筑与永陵差不多,它也筑了一道外围墙。只是由于定陵地面建筑破坏程度比永陵更甚,故全貌已难以想见。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进京之前路过明陵,放火焚烧了康、定、昭三陵,但未完全烧毁定陵的地面建筑。朱翊钧当政时,东北兴起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后金(后来的清朝)政权,明军在东北战场上节节失利,引起了明朝统治者极大的恐慌。他们听信风水先生之言:只要毁掉金代在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境内)的祖陵,泄掉金代的“王气”,便能制服后金,把金陵拆毁了,并在其上建关帝庙以压“王气”。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为了报复,拆毁了定陵的棱恩殿等建筑。乾隆时,为缓和民族矛盾重修十三陵时,以拆大改小的办法,将永陵、定陵等的棱恩门、棱恩殿(从七间缩小为五间)又修起来了,当然所用材料远不及当年。1914年,十三陵的豪绅争夺陵区管理权,为栽赃陷害,又给定陵等陵点了一把火,据说大火三日不熄,现在定陵地面建筑仅留下遗址了。
地宫的发掘
今天的定陵,最著名之处便是它的地下宫殿,因为这是十三陵中十三座宝顶下唯一被打开的皇帝陵墓,由它我们可以窥探十三陵地宫的全貌。
历代帝王的坟墓为了防备盗墓,都采取了种种措施。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墓中设有自动发射的弩机暗箭,墓室封闭前,为防止泄密,凡参加建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了墓门,将他们活埋在里面。此外,据说有的皇陵里面有毒气,进墓室者会中毒身亡;有的里面设有陷井,一踏上翻板,会掉入万丈深渊;也有的进墓室后,会有千斤石掉下来,把人砸成肉酱……。
定陵的正式发掘始于1956年5月。当时,定陵宝城东南侧有几块砖脱落,里面露出了一处券门。经过在正对券门的位置上挖深沟,发现下面有用城砖砌的隧道。追踪这条隧道的方向,再挖深沟,挖到7.5米深处时,发现了一块小石牌,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考古人员经过研究后认为,因为定陵建好时(1590)万历皇帝朱翊钧与她的皇后还活着,自然要将陵墓封闭起来。但为了在皇帝死后及时将陵墓打开,避免因误了吉时而招杀身之祸,当时负责修建陵墓的人留下了这块指路的石碑。顺着石碑所指的方向再开深沟,又发现了石隧道。隧道的尽头,有一堵大墙,用明代的尺子一量,它与石碑的距离和石碑上的记载完全一样,肯定这就是金刚墙。墙顶部有黄色琉璃瓦檐,瓦檐下由于填土的挤压,显现出一个八字形痕迹,那是用二十三层大砖封砌起来的。取掉封门砖,看见一间方形券室,顶部用砖作拱券,回壁用石条砌成,它一面连接隧道,而在西墙中央,有一座汉白玉石门紧闭着,这便是地宫的门。这门从外面推不开,用手电筒顺门缝照去,发现里面有一个条石(自来石)顶着门,考古人员用铅丝顺着门缝套着条石,然后用一块薄板从门缝内推动它,沉重的石门便被推开了。
地宫的大殿
地宫大门高2.3米,每扇门宽1.8米,重约4吨,系采用整块汉白玉做成,门上刻了纵横九排门钉,还雕刻着兽首衔环。石上横着一条粗大的铜管扇,石门上轴插入铜管扇内,下轴嵌入石门墩。门轴一边较厚,铺首一边较薄,使门便于推动。
地宫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宽敞的殿堂联结组成的,全部是石结构,没有梁柱,采用拱券形式。五个殿之间,由形式与地宫大门相似的石门隔开。各殿大都用澄浆油浸制的“金砖”铺地,后殿则铺以花斑石,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后殿最高处达9.5米,其它各殿最高处也在7米以上。
地宫的中殿有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一个香瓶、两个烛台、两个花瓶),还设有青花云龙纹大瓷缸各一口,缸内装着香油,这就是所谓长明灯。但是,等地宫封闭后,因为缺氧,灯是怎么也不可能“长明”的。
在中殿两侧,各有一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两殿形制相同,但都是空的,即使是用汉白玉镶边、金砖平铺的棺床上,也没放什么东西,只是中间有一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为“金井”
后殿称玄堂,是地宫的主要部分。迎面的棺床上,放着三口棺椁,中间的特别大,是朱翊钧的灵柩。左右两边是孝端、孝靖两个皇后,周围有二十六只陪葬箱子、玉石和青花瓷瓶等。
皇帝与皇后
开棺前,考古人员曾做过蜡尸(用蜡将尸体封住)的准备,但打开棺盖,才发现死者早都是骷髅了。朱翊钧结着发结,插着金簪,嘴上还残留着几根黄胡须,头戴金冠,身穿绣龙袍,腰束玉带,足蹬长统靴,两腿长短不一。从骨骼上看,身材并不高,稍有些驼背。葬时是仰面朝天,右手还侧扶着面颊。
孝端皇后是浙江余姚人,朱翊钧原配,姓王,1620年五十七岁时死,比朱翊钧早死三个月。
孝靖皇后是朱翊钧长子光宗的生母,原为宫女,侍候朱翊钧的母亲。她十七岁时,被朱翊钧看中怀孕,后来被封为恭妃,因生长子,又进封为皇贵妃。因为她儿子被册立为皇太子,引起朱翊钧宠妃郑氏的妒恨,乘隙加害,四十七岁亡。当时按贵妃身份葬在东井。1620年10月,她的孙子熹宗在埋葬朱翊钧和孝端皇后时,把她从东井迁来葬入地宫。
定陵地宫中出土金银器皿、玉器、瓷器和丝织品共达三千多件。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朱翊钧的金冠和皇后的凤冠。金冠用极细的金丝编成,冠上部镶嵌了两条金龙戏珠。凤冠共有四顶,形状都差不多,每顶上都镶有珍珠五百多颗,宝石一百多块。凤冠是皇后在举行庆典时戴的。还有皇帝的龙袍,上绣十二条形态各异的团龙;皇后的百子衣,绣有各种花草及百子图。
据史料记载,朱翊钧是一个贪财荒淫、凶暴残忍的君主,他每晚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每怒动辄杀人。修建定陵时,工地上常有二、三万人,其费用搜刮了全国的税收。定陵地宫建成后,朱翊钧带着一大群后妃和文武大臣来查看,他一时兴起,便在地宫里摆设酒筵,大吃大喝
北京十三陵定陵地下宫殿
起来。朱翊钧在位时间最长,他生前曾派大批宦官充任税监和矿监,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搜刮民脂民膏,以至激起了各地百姓的反抗。今天地宫出土的物品虽然很丰富,但与朱翊钧一生无餍的贪求搜刮相比,就显得太单薄了。这是因为朱翊钧死后还未下葬,太子朱常洛登极只二十九天便突然死去,宫中十分混乱,他的孙子熹宗朱由校只好草草处理祖父及父亲的丧事。朱翊钧生前搜刮的无数财宝,也就未能与他一道葬入定陵。
定陵大火
定陵的地面建筑经过几次大火后,仅存残迹,就连定陵地宫东南面的定陵村,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只剩村口的半截柱子。定陵村如今已成一片果林。在当地百姓中,还流传着这么一个火烧定陵的传说:
一天,定陵村北的石碑忽然放光,上面出现了一个月亮样的东西,每到夜里,便把定陵村周围照得如同白昼。不久,村里出现了一个衣衫破烂的老花子,穷哥儿们见了他,总给他点吃的,财主老爷不仅什么也不给,还常骂他。
几天以后,这个老人又来了,穿着一身干净点的衣服,在村里的大街上摆了个小摊儿,上面不伦不类地放着筷子、红枣、梨以及几个大火烧。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只是守摊而不卖,还一个劲地喊:“筷——枣——梨——大火烧”。起初人们只当他是个疯老头,没往心里去。三天之后,老头再没露面,而村北石碑上的“月亮”却更亮了。大伙这才猛然悟出,这恐怕是让咱们“快早离(筷、枣、梨),说话就要大火烧了”吧。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三天之内,村里除了几户恋财的大户外,大部分人都投亲靠友去了。
第四天五更时分,一场冲天大火,把定陵和定陵村烧得一干二净,穷苦百姓几乎全部脱险,而地主老财连同他们的家产,统统葬身于火海。
后来,这一带的百姓说,那个老花子是鲁班爷。
永陵红瓦
明代皇帝对修建自己的陵墓十分精心,许多人生前亲自监督工程,对建筑规模、式样、用料、颜色的具体要求非常严格。同时,还处处要求显得吉利,表现皇家瑞气和皇帝洪福齐天。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参观十三陵时,人们会发现所有建筑物的瓦都是黄色的,只有永陵的建筑物瓦是红色的。对此,在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朱厚熜来工地巡视,忽然发现窑工烧出的琉璃瓦发红而不发黄,于是大发脾气。因为黄色代表皇家的瑞气,瓦烧红了,皇家瑞气就没了。他下令杀死了几批窑工,并限令,如果下一窑瓦烧出后还是红色,不但要杀尽所有窑工,还要诛灭九族。新上任的窑头是个小伙子,领命后回到家中不吃不喝直发愁。忽听门外吵吵嚷嚷,出去一问,原来是皇帝又派人募集长生不老药。他父母商量出一个计谋,对儿子作了如此这般的交待。到了出窑的那天,一批批琉璃瓦还是血红血红的,青年窑头被捉拿后一直喊冤。皇帝问他冤从何来,小伙子说:“当今皇上洪福齐天,连烧出的瓦都是红的,我们怎么烧,也无法将瓦烧黄,皇上要是因此就把我们杀了,岂不冤枉?”皇帝听后心想,“洪福齐天”的“洪”字,正与红颜色的“红”同音,这不正是吉兆吗?于是心花怒放地问:“还有呢?”小伙子机警地答道:“当今朝廷的年号叫‘嘉靖’,与‘家尽’同音,我们烧出的瓦老是红的,正是吉兆,冲了不祥之意。”皇帝听后满心欢喜,立即放了所有窑工。从此,永陵的瓦就皆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