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长江三峡之旅·云阳张飞庙·江上风清真胜境
闻名遐迩的云阳张飞庙,前临长江水,后依凤凰山,隔江与云阳古城相望,楼台亭榭依山取势,矗立于悬崖之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素有“巴蜀一胜境”之誉,是长江流域一百二十个重点文化古迹之一。
张飞祖籍涿郡,死于阆中,何以庙在云阳呢?原来,关羽被害后,驻守阆中的张飞下令部下三日内备齐白旗白甲,挂孝出征。部将范疆、张达因表示反对而遭张飞鞭挞,便乘其醉卧取了首级,东奔吴国邀功。不料,行至云阳时听说吴蜀言和,只得弃头江中。一渔翁夜梦张飞托葬,于铜锣渡口捞起头颅,葬于江边。其时江中有嘡嘡的锣响和幽幽的琵琶声。当地人民集资盖庙祭祀,故世传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
自庙建成以来,历代均有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毁于洪水。今存建筑多为清末补修、新建,占地14亩,有得月楼、结义楼、正殿、助风阁、旁殿、望云轩、杜鹃亭及拱桥、石梯、曲径、槛廊、滴泉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临江石壁有云阳清代书法家彭聚星书两米见方的“江上风清”。结义楼琉璃盖顶、朱漆染窗、三檐相迭,以合“桃园三结义”之说。正殿供张飞巨幅画像,有“怒鞭督邮”、“义释严颜”、“长坂退敌”、“被害”等塑像,悬“神威灵佑”、“力扶汉鼎”金字挂匾。助风阁为五角亭楼,高耸屹立,最具特色。相传张飞的神灵能佑护过往行舟。船至铜锣渡口,舟人焚香设祭,则顺风吹送30里。人民感其恩德,在正殿东盖起此阁。曾有位回乡祭祖的张宰相,过而不拜,惹怒了张飞,便令其船倒流30里。宰相只得下拜,乞赐顺风。至今庙前石柱上有张宰相诗句“铜锣古渡蜀江东,多谢先生赐上风”。据说张宰相就是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
765至766年,杜甫旅居云阳近一年,留诗四十余首,其寓所即在张飞庙内。据说那首“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的《江楼》诗,就是在得月亭写下的。后来人们在庙内建亭为念,因其在云阳有“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杜鹃》)诗句而名“杜鹃亭”。亭建后几度兴废,今亭为光绪元年(1875)所建,占地140平方米,两楼一底,高15米,木质结构,红墙绿瓦,画栋雕梁。上下两层各由24根朱红圆柱支撑。上层匾题“江上数峰青”,下层匾题“理学诗史”。史诗堂存杜甫画像及其在云阳时诗作多幅。
张飞庙因存汉唐至明清的石碑、摩崖石刻及木刻名画四百多件而有“文藻胜地”之称。其中有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梁代“天蓝碑”、面积达30平方米的黄庭坚书《幽兰赋》、还有据善本摹刻的苏轼、董其昌、王阳明、何绍基、郑板桥、张问陶等书法大家的手笔。特别是岳飞书、清代著名工匠依据善本双勾上石、精雕而成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有“三绝”之誉。助风阁前石柱上有对联赞云:“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送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张飞庙前江心有一道长200米、宽10米的砂岩石梁,枯水季节露出中间一段,形似长龙卧水,微显背脊,人呼“龙脊石”。相传古时候,洞庭湖有一条蛟龙趁长江发大水游到云阳,一路兴风作浪,危害四方。大禹闻讯,带着金斧金錾大战蛟龙。蛟龙被打败后化作巨石,即今云阳龙脊石。石上低洼处有脸盆大的圆洞,即大禹斧錾的痕迹。据说此洞极怪,无论何时,即或百年大旱也总是清泉悠悠。江水至此,浪激涛惊,月下观望,如游龙掀波戏浪,有“龙脊月涛”之誉,为云阳八景之一,自古为春游胜地。石上刻有一百七十余处历代题记,记下了长江千古水文的变化。古时,“舟人视其盈缩以为进止”。石上有题刻:“古渝之义熙,涪陵之石鱼,云阳之龙脊石,虽地各异,然意皆同”。这些都是研究古代水文气象和民俗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