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二妃断肠处柳毅传书情
二妃,即尧之二女、舜之二妃,长娥皇,次女英。君山特有的湘妃竹、二妃墓及君山、湘山的命名都与她们的传说有关。
斑竹一枝千滴泪
君山竹奇,以斑竹为最。它一年两次发笋,呈两幅奇观。一次是四五月间,新笋发于母竹周围,似孝顺儿女朝拜慈母,故称“孝子敬母”;第二次为九月以后,新笋多生于母竹丛中,如慈母将子女搂于怀中,因谓“慈母护儿”。自然,更奇的是二妃传说赋予它的哀婉情思与浪漫色彩。
相传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以前。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尧为了对舜进行考察,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娥皇、女英“甚有妇道”,“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载,娥皇、女英与舜婚后,恩爱非常,且以其智慧给舜以很大帮助。舜之盲父瞽叟与舜之弟象几次设计杀舜,均为二女所败。他们先是让舜修补仓廪,趁他在仓廪上忙碌时,撤去梯子,纵火焚烧。舜用二妃之谋,事先身着鸟形彩绣衣裳,得以飞出火海。他们继而又让舜去淘井,趁舜在井下时将通道阻塞,舜又因遵二妃嘱,身穿龙形衣服潜出井底而幸免于难。舜即位后,以国事为重,常外出巡视四方,开拓疆土。不想第三十九年南巡竟一出未归!二妃思夫心切,循踪南寻。过洞庭时,船被大风阻于君山。焦急中忽闻舜已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顿时柔肠寸断,攀竹痛哭。泪血滴于竹上,竟成斑竹。
后世不少著述志有此事。如晋张华《博物志》载:“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不少名人雅士亦为之感叹唏嘘。唐诗人高骈《湘浦曲》云:“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施肩吾《湘竹词》云:“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今人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亦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之名句。
君妃二魄芳千古
娥皇、女英在君山忧伤成疾,不久即泪尽而亡,葬于洞庭山东麓。这便有了闻名古今的二妃墓。
二妃墓,亦名湘妃墓。建于何时,未见记载。传说墓葬时只是一抔黄土。亦或有所建筑,但早已不存。今所见墓址,据光绪《巴陵县志》载,为光绪七年秋九月,兵部左侍郎兼两江总督彭玉麟曾予重修。墓为石砌,前立石柱,中竖墓碑镌“虞帝二妃之墓”。墓前有引柱,上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1971年曾开掘,挖至两丈多深时,见一七寸长空心金龙,重百余克,造型美观,现存湖南省博物馆。1979年再次重建,扩大规模,外观保持原貌,墓碑前置一石刻香炉,八字牌坊上雕刻花卉、麒麟、狮、象。引道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及历代文人的诗词题记。墓北不远处,旧有宋嘉定四年岳州知府李邕等所建湘妃庙(祠),内供湘君神像。明嘉定初韩士英重修,后毁。
关于二妃的归宿,也有说她们因悲痛过度而自溺于湘江,变为湘水女神。《水经注·湘水》载:“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于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山海经·中次十二经》亦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屈原辗转流亡于洞庭湖区时,曾作《九歌》寄情言志,传说其中《湘君》、《湘夫人》吟诵的即是娥皇、女英。如《巴陵县志》引《博物志》云:“君山即洞庭山,尧之二女居之,长曰湘君,次曰湘夫人。”韩愈《黄陵庙碑》亦认为:“尧之长女娥皇为舜帝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有人认为,湘君为舜,二妃为湘夫人。
正是为了纪念娥皇、女英,人们将斑竹唤作湘妃竹,将洞庭山改为湘山、君山。据有研究者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始改洞庭山为湘山,北魏《水经注》始称洞庭山为君山,而《博物志》首先将君山与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联系在一起。有人以为君山之名乃取自二妃墓前引柱上对联的两个首字,似不确。因此联为清光绪年间所刻,而君山之名已早先于史籍、诗文之中。
洞庭湖柳毅传书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所了解者,恐怕没有不知道柳毅传书这一动人故事的:
唐仪凤年间(676—679),书生柳毅赴京应考,不第而归。途经陕西泾阳,路遇掩面哭泣之牧羊女。经询问知其为洞庭龙女,下嫁泾阳君后备受夫家虐待。龙女恳托柳毅为其传书洞庭。柳毅慨然应允,千里传书。至洞庭之阴,在君山找到龙女所说之桔树,遵嘱解下衣带,击树三次。果有武夫将他带进龙宫。洞庭龙君见书哀痛不已。其弟钱塘君怒作百丈赤龙,挟雷电径往泾阳,灭泾阳君一族,救回龙女。龙君为感柳毅救女之恩,欲将公主许配于他。柳毅因传书出于义气,了无私心,故婉言谢绝只身辞归故里。龙女十分敬慕柳毅,后变作卢氏女与其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源于唐李朝威《柳毅传》。其情节曲折,内容感人,加之元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明黄说中《龙箫记》、清李渔《蜃中楼》等作品的点化、渲染,便得以广为流传。在其流传过程中,又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例如洞庭地区的民间传说中,柳毅这个白面书生竟变成了黑脸王爷。何以如此呢?据说是洞庭龙君年老后,就把王位传给了柳毅。一说为东海龙王把洞庭湖交柳毅管。但由于柳毅长着一张小白脸,文质彬彬的,谁也不服他管。老龙王就送给他一副黑面具,让他夜间出巡时戴上,并特地嘱咐他,鸡叫之前一定要摘下来,否则就会长在脸上。柳毅戴上面具后,龙宫水族果然都服了他。时间一长,他对老龙王的嘱咐就不大在意了。有一回因公事太忙,凌晨忘摘面具,鸡一叫才记起,连忙举手抓面具,可是已经晚了,脸上只留下几条指甲印,面具长在脸上了。所以,洞庭湖边王爷庙里供奉的柳毅像都是黑脸膛,有的庙还特意塑出他抓面具时的狼狈像呢!
柳毅故事广为流传的另一个结果,是不少地区争为故事发生地。据《君山》一书载:江苏吴县东山镇东北翁巷村有“柳毅井”,附近有龙女庙和传为柳毅曾系白马的白马土地庙;太湖有“柳毅井”,井边有明正德五年(1510)大学士王鏊题刻的石碑,附近有一石壁,传为柳毅当年问讯之处;湖南常德洪沾洲亦有“柳毅井”,泉水清澈千古不竭,传为柳毅传书下龙宫处……君山桔井亦为传说中的“柳毅井”之一。
君山柳毅井在龙口内龙舌山的尾部。唐时井旁有大桔树,故名“桔井”。后人有感于柳毅的德行,改为柳毅井,并在井旁建有柳毅传书亭。光绪《巴陵县志》云:桔井相传为柳毅传书入龙宫之门。那棵桔树自然也就是龙女所嘱辨识龙宫之信号树了。现树已不复存,井系1979年重修。井深十余米,井壁书“柳毅井”隶书大字,离井约5米处,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旁井壁有一手执宝剑的巡海神浮雕,传说即是他引柳毅从此道下龙宫的。井壁还有虾兵蟹将浮雕,表现的是水族生活环境。井旁传书亭亦于同年修复。二亭连体成双顶鸳鸯结构,寓意深长。
说柳毅即从桔井下龙宫,自属浪漫的传说,但此井却也确实有些奇处。其一,相传“石下深不可测”,古人曾用四两丝线拴一铜钱往下放,线完而钱尚未着底。其二,此井与洞庭湖只咫尺之隔,立于井边能闻洞庭浪涛之声,然井水面却比湖水面高出十多尺,且总是不竭不盈。更重要的是井水甘甜清冽,酿酒烹茶极佳。岳阳市酒厂走俏港澳市场的“龟蛇酒”用的就是此井的水。“君山茶叶柳毅井的水”,用此井之水沏君山之茶更为天下一绝。据说明诗人谭元春曾驾舟三十里,专程来君山汲此井之水烹茶,并有《汲柳毅井水试茶于岳阳楼》诗三首,其一曰:“临湖不饮湖,爱汲柳家井。茶照楼上人,君山破湖影。”其雅兴之浓,可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