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八景以外尚有景

煌煌荆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八景以外尚有景

桃花源内景观众多,除了“内八景”以外,还有菊圃、方竹亭等著名景点。

菊圃

菊圃系为纪念陶渊明而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桃树作为他理想国的背景,并将其名为桃花源,主要是因为桃在中国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仙”物。而对于菊,则是知己般的赏识与钟情。“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他钦佩菊的情操和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愿远离世间的尘嚣,与菊终日相伴。所以《红楼梦》黛玉《咏菊》诗写道:“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也因此,桃花源很早就建起了菊圃。一栋祠堂式青砖建筑外种菊花数十种,周围以楠竹为篱,以寓“东篱”之意,供人们在此赏菊题诗,领略陶公悠然采菊之“真意”。现菊圃为近年重建,范围大为扩大。门口建有水池,池内红鲤戏水,喷泉吐珠,上架曲拱石桥。圃中立陶公石雕像,像后刻“采菊东篱下”诗。并辟陈列馆,展出桃花源留存文物。

菊圃之后有碑廊,集中了古代和近代名家游览桃花源的题咏,其中有刘禹锡题、明赵贤书、清余良栋重修的桃源佳致碑等。

方竹亭

方竹亭离菊圃不远。始建于明代,为现存桃花源内最古老的建筑物。八面、八角,三门、四窗,体态浑厚,古色古香,历数百年风雨而风姿依然。亭前有石碑林立,碑文多剥落难辨,因而更添几份古意。亭因四周多方竹得名。这些方竹有一个颇富寓意的传说:明代,有一夫妇和他们的独生子在此结庐。父亲望子成龙,将孩子关在屋里,让其读书练字。母亲则唯恐儿子被关呆了,丈夫一走,就把儿子放出来。丈夫回来问起时,便用好话应付。时光飞逝,儿子毫无进步。一日父亲决定亲自看一看儿子写字。儿子被关在屋里抓耳搔腮,字没写出一个,倒将一支支圆笔杆削成了方杆杆。父亲进门一看,气得将笔杆全扔到窗外。奇怪的是,那些笔杆落地即变为一杆杆青青的方竹!父亲感慨万千,对妻儿说:“我们这桃花源是仙土,读书人的笔落在这地上都能长出竹子。不好生读书写字,怎对得起这块土地!”妻子从此不再娇惯孩儿。孩儿也发愤苦读,后成为饱学之士。为感激土地的养育之恩,他在这里修了方竹亭。因方竹是笔杆变的,所以至今仍只有笔杆那么粗。

桃花观

桃花观在桃花山主峰,为如今桃花源的主体建筑。其命名据说是因为建观时得仙者帮助,木料皆取自桃花潭。观为山门、前厅和正厅三部分。山门对联“秦时明月;洞口桃花”,点明和渲染了这里的特色。前厅两侧有两株老态龙钟之罗汉松,似夫妻倾诉衷情。正中有巨大桃花石碑。桃花石质地细腻润泽,色彩鲜艳,似朵朵桃花开放,传说是当年桃花村乖妹子所画桃花瓣融入岩石而成。石碑正反面分别镌有“福”、“寿”二字,人谓眼观之得福手抚之增寿,故在此流连留影者甚众。正厅古朴淡雅,旧称“古隐君子之堂”,为纪念陶渊明而设。后曾一度改为观音堂,供奉手持净瓶、柳枝的观世音菩萨。据说她还真显过一回灵呢。桃花观里的买菜童常受大师父虐待。一天,大师父把饭煮熟了,才叫买菜童前往30里外的县城买回豆腐来做菜。正在买菜童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观音让他循堂前葡萄藤而上。他一踩上藤,便飘然而起,买回豆腐时,大师父刚刚把油倒进锅里。那株葡萄至今仍在,只是没有灵气了,因为人们为惩治大师父而将它砍伤过。也有说,现在那株为后人所种。

桃花观右侧有蹑风亭。亭名取自《桃花源诗》“愿言蹑轻风”句。亭正面立有“洞天一品”碑,两侧及亭外游廊墙壁上,嵌刻着李白陆游等题咏桃花源的诗文。观左侧有探月亭,亭名取自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句意,此处确为观月佳处。

千丘田·御碑亭

秦人古洞后豁然开朗处,有三座青山环抱的小盆地,盆地里梯田层层,错落有致,这便是当年秦人“往来耕作”的“良田”,人称千丘田。传说很早以前,桃花源附近有个孩子到秦人洞前拾得五颗仙稻种子。一仙翁领他到一个地方种入地下,刹那间长出五棵禾苗,结出一千粒种子。他数了数眼前有一千丘小田,又想起他们村里正好一千个人,于是领大家来此耕耘播种,一人管一丘田。这稻一月一熟,且结的不是谷而是米,一粒米就能煮一碗饭。几年后,皇上闻知此事,派人来夺仙米。仙翁叹了口气,翻手收回了仙米。从此,那千丘小田里再也长不出那种仙米。

千丘田旁有千丘池,御碑亭立于池中。亭内竖有巨大的桃花石碑,上刻清乾隆皇帝所题《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和《拟渔人复至桃花源不复得路》二。“君有家乡君自归,来路去路两杳渺。送君还复闭洞天,洞里花香春浩浩”,这位风流天子颇爱桃花源这人间仙境,他为渔人回返、洞天重闭而惋惜。因而,他在拟渔人复至诗中用了第一人称:“惜我羁世纲,未能骖云雾……”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天子居然也意识到人间的这样一种灾难:“归来日已西,租吏守门户。”这与桃花源中“秋熟靡王税”的生活是多么地不同!御碑亭今已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