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阳之旅·白马寺·中国最早的寺庙
白马寺在洛阳市以东20里,位于汉代洛阳故城雍门西3里。该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因而被后世佛教徒们尊为“释源”。
白马驮经开释源
传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金光闪闪的巨人在皇宫上空飞行,于是召集众臣圆梦。傅毅说:“周昭王二十四年大地震动,河海泛滥。夜空中有五色光华,把大地照得像白天一样。太史苏由占卜之后说这是有大圣人在西方诞生。这位圣人降生是为了救苦救难,他所倡导的教义要过一千年才能传入我中华大国。如今距那时正好一千年,陛下梦见的金色巨人就是当年降生在西方天竺国的大圣人,尊号是‘佛’。这是佛法将传入中原的征兆。”汉明帝立即派蔡愔、秦景等十二人去西方寻求佛法。他们历尽艰辛,到了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见正在那里传播佛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便邀请二高僧到中华传法,二高僧欣然应允。蔡愔等人抄录了一份《四十二章经》,便陪二位高僧回国。当时没有纸,全抄在竹简上,就用一匹白马把这些竹简驮了回来。汉明帝大喜,下令在洛阳建造了一所寺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河南洛阳白马寺
释道斗法焚经台
佛教传入我国后,引起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信徒们的抵抗。据《法本内传》云,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即白马寺创建后的第三年,道士诸善信、费叔才等会集全国各地道士六百九十余人联名上奏汉明帝,要与摄摩腾、竺法兰一比高下,以求驱逐佛教。明帝率文武百官亲临现场,观看佛道双方辩论。一番激烈的舌战下来,道士们输了。诸善信、费叔才又要求焚经,以比较双方教义的真伪。于是,道教经典法宝与佛教经典舍利各置一坛,火起处,道教经典化为灰烬,随风而去;佛教经典与舍利则在火光中光芒万丈,同时天乐震响,百花乱坠。道教徒大败,费叔才当场气绝身亡。唐人有诗咏叹道:“青牛漫说函谷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士灰。”这次斗法,就发生在白马寺南不到半里的地方,迄今仍矗立着两座方形夯筑土台,上刻“东汉释道焚经台”七字,是德浩和尚1936年所立。焚经台上土色褐红,传说即是当年那场烈火烧的。至于佛经为何不怕烈焰,则说是摄摩腾与竺法兰事先把经文誊写在金箔上了,所以烈火之中不但不坏,反而金光闪耀。
汉明帝安置摄摩腾与竺法兰二高僧住在白马寺内清凉台上翻译佛经。二高僧译经不倦,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死后遂葬于白马寺内。今该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墓,即他们的安息之所。
佛教讲求普救众生,二高僧宣传教义,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传说北宋淳化年间,天下大旱,宋太宗赵光义派人打开二高僧之墓以求雨。墓门开启处,但见二高僧面目如生,亲切如常。苍天随即普降甘霖。
齐云塔与金蛤蟆
在白马寺东南不远有座高出地面的小院,院中屹立着一座24米高的砖塔。塔形四方,密檐十三层,此即齐云塔。该塔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三宝记》云,当时此地忽有土丘隆起,时有光芒。汉明帝询问摄摩腾其中原委,摄摩腾说天竺国阿育王葬释迦牟尼舍利于天下,共四万八千处,此为其一也。明帝命人在土丘上建塔九层,高500尺,名齐云塔,又称“释迦舍利塔”。该塔屡有兴废,今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当地民谣称赞此塔:“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传说这里原是个清水潭,被一只蛤蟆精占据,每年都要发一次大水,祸害百姓。有一游方僧人路过,正遇蛤蟆精兴风作浪,便抛出金镯子,把它打翻在地。蛤蟆向僧人求饶,僧人命它造一座宝塔赎罪。从此蛤蟆精苦干十三年,建成了齐云宝塔,并住在塔里,看护宝塔。后来,它终于变成了金蛤蟆。为了赎罪,每逢干旱时,就叫个不停,使甘霖普降。所以,站在塔前20米击掌,金蛤蟆就会发出“哇哇哇”的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