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南宁之旅·花山·壮族文化千古谜

灼灼闽粤花·南宁之旅·花山·壮族文化千古谜

从宁明乘船沿明江顺流而下,在青山翠谷间穿行约50余里,临江一座五彩斑斓的石峰便出现在眼前,这里有著名的花山崖壁画。在宁明、龙州、崇左和扶绥等县境内的明江、左江两岸的峭壁上,保留着六十多幅古代壮族人民创作的崖壁画,其中尤以这座花山(壮语“巴莱山”)的崖壁画发现最早,画幅最大,图像最多。所以,有时人们也把这些崖壁画统称为“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

花山崖壁画画面高近40米,全长170米,图像呈赭色,作画颜料估计是赤铁矿或含有较多氧化铁的红土,并渗和有胶着剂。共计有大小人物一千三百多个,分为正身人像、侧身人像两种。正身人像普遍比较高大,两臂平伸,曲肘上举;两脚叉开,平蹲。有的头扎幞头,有的竖以羽状饰物,散射如太阳光芒;有的腰间挂环首长刀或剑,像是头领或将领。侧身人像大都体小形卑,有的头戴高帽,有的辫发拖地,作捧物舞蹈或跳跃状。正身大人脚下或身旁有动物图像,形态多似狗,尾巴均斜指向上。画面穿插一些圆形图像,有实心圆、单环形、重环形、三环形。有的内有芒星,有的外有芒线,有的两者俱有,有的外沿附有半环状吊耳。有的单个出现,也有的由三至九个成组排列。对于这类图像,人们或认为是日、月,或认为是车轮、藤牌,但从它们的图案、吊耳、排列等来看,多认为是铜鼓、铜锣。画面还有羊角钮钟、无钮钟等。画面中心为一个高大的正身人,头戴虎冠,腰佩刀剑,右手执镞,骑马(或兽)携犬,无疑是领袖人物。

关于花山崖壁画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张穆《异闻录》载:“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清末《宁明州志》也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关于其年代,有从上古或中古时期一直到近代的各种说法。近年,一些学者根据画面上的器物图像和图案,结合考古发现,以及进行碳-14年代测定等,推定崖壁画年代的上限可至战国早期,下限可到东汉,正值左江地区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与崖壁画所体现的社会形态吻合。也有学者认为下限可能更晚。

丰厚的文化积淀

花山崖壁画包含丰富的古代骆越、西瓯(古代“百越”的支族、壮族的先民)文化积淀。对于它的作画意图、画面内容、社会功能等,有图画文字说、战争说、祭水神或镇水妖说、青蛙崇拜说、巫祝说、祖先崇拜说等等。因画面千像几乎同一,难以构成文字,图画文字说引起的反响不大。画中除首领人物腰间佩环首长刀外,未见其它与战争有关的兵器,而环首长刀不一定就是兵器,也可能是巫师的法器。所以很多人认为不能视作出战前的誓师会或胜利后的庆功会。从画地的险峻位置,画面的祭牲、铜鼓、羊角钮钟、歌舞人群等来看,较多的人认为崖壁画作画意图与原始宗教有关,表现的是宗教祭祀活动。人们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镇压水妖。明江、左江素如恶龙,每每为患,而古代“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淮南子》),人们多“以渔略为生”(《峒谿纤志》)。为祈求或威吓水神,人们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祭祀水神活动,并将祭祀场面绘于祭祀场地旁的崖壁,以示人们日夜都在祈祷、祭祀。

崖壁画中心的正身大人可能有多种含义,多层内蕴,但从其形其姿来看,都与古代壮族先民青蛙崇拜有关。他可能是人格化的青蛙神,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根据壮族神话传说,雷神管雨,河神管水,青蛙是雷神的女儿,是沟通人间和天上的使者。当人间需要雨水时,青蛙鸣叫,雷神便下雨。因此,青蛙在壮族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每年立节祭祀。届时,人们要举行仪式向青蛙神敬献祭品,敲击铜鼓,对唱“蚂蜗(青蛙)歌”,跳起“蚂蜗舞”。崖壁画面大约正表现了这一情形。他也可能是模拟青蛙神的主祭巫师(古代一般为一身兼二任的酋长),靠模拟青蛙神的形象姿态就可以附着其神灵或凭借其神力达到巫术的目的。他还可能是祖先的形象,崖壁画面则表现了壮族先民祈祖灵保佑风调雨顺、民族兴旺的情景,反映了他们信仰从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发展的过程。将祖先形象绘于临水绝壁,还可能揉合了山河崇拜的因素。

生动的艺术表现

从艺术角度来看,花山崖壁画古朴、粗犷、简练、壮阔,风格独特,艺术价值很高。画面线条用非常简洁的笔墨,刻画出了各种人物、动物和器物的形象。夸大突出中间的大人物,说明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已经转化为审美观念。画中的人物、动物采取剪影式的单色平涂法,虽单调,但醒目,适宜于远观。作画者们抓住描绘对象的基本形态,加上主次的组合,远看就显得非常整体化,密而不乱。作于临江峭壁,造成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神秘气氛,增加了崖壁画的艺术感染力。黑色的山体,浅色的崖壁,红色的画,绿色的植物,对比、烘托的艺术效果非常强烈。崖壁画的全部人形,无一不以舞姿为基本构形特征,画面动感十足。舞姿井然有序,饱含可感的韵律。画上有铜鼓、钟等乐器,还使人于无声中感受到声乐、器乐的存在。用无声的“动”来表现有强烈节奏的“响”,匠心独运。

动人的故事传说

围绕花山崖壁画,还流传着许多动听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从前,宁明有一个壮族农家青年,叫勐卡。他不甘心受皇帝、土司的压迫剥削,想造反,却苦于没有兵马。后来,他得到神人的指点,在纸上画兵马。据说这些纸上的兵马经过一百天就可以变成真兵真马,但这之前不能让任何人看见。于是,勐卡白天独自关在家里画兵马,画好装进箱子,晚上才出去做工。眼看九十多天过去了,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他妈妈看见他几十天一个人呆在家里不知干什么,感到怀疑,就趁他不在家时进屋察看。谁知一开箱子,所画的兵马就全部飞出去,无影无踪了。勐卡的兵马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后来,一个青年人到花山砍柴,不小心把柴刀掉下悬崖,他为拾柴刀爬到崖下江边,忽然听到一个岩洞里传来敲锣、打鼓、演戏、练兵的声音,原来很多兵马驻扎在那里。岩洞里的武士们热情地款待了他,帮他拾回柴刀,还送他两斤米。消息传出后,当地人们需要什么也都往那里借。后来,有个贪心人借了东西不还,岩洞就自动关闭了。贪心人怀恨在心,向皇帝告了密。皇帝想到里面一定是勐卡的兵马,便派军队围攻。岩洞里的兵马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殉难。他们的身影映在江边峭壁上,形成了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