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泉州之旅·泉州·东方大港丝路起点
泉州面临东海,海岸线曲折,有优越的天然良港。早在南朝时,即已有海外往来。唐至五代,泉州的海外贸易渐趋繁荣,到宋元时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起点,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铜铁器、药材、酒、纸等源源不断地送往世界各国,同时,又从海外运回大宗番布、木棉、乳香、沉香、玳瑁、犀角、象牙等物品。当时泉州有个聚宝街,店铺里摆满翡翠、琥珀、钻石、玛瑙等,舶货充斥,人来人往,路为之塞。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都他来泉州,见到后渚港“大海船百艘,小者无数”,不禁夸赞它“为世界唯一之大港”。据专家估计,当年泉州市舶税收入,约占南宋王朝全部财务收入的十分之一,在泉州经商者,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泉州被称为“黄金海岸”和“富州”。
唐宋两代,国内门户开放,外商云集海港。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繁盛,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来泉州侨居,在宋元时,多达数万人,其中有许多阿拉伯人。他们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动,结下了深厚情谊,有的外国人长居泉州,成为皇朝委任的官员,如阿拉伯人蒲寿庚,担任泉州市舶司官员长达三十年之久。有的与当地人民通婚,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回族。泉州成为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
为了纪念中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1959年,在泉州小开元寺东侧创建了“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设“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海外交通史石刻陈列室”和“古外销瓷陈列室”。
古船陈列馆里,有一艘1974年泉州湾出土的古船复制品。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可载重200吨以上。这是一艘尖底型多桅船,从现存船体造型和结构看来,它可能是福建建造的中型远洋海船,是宋以后沿江、沿海四大船型之一的“福船”前身。随船出土的还有数千斤的香料木以及胡椒、贵重药物,唐宋的铜铁钱、木签,宋代陶瓷器、贝壳、象棋子以及闽地各种水果核等。这些文物对研究泉州的海上交通及古代经济贸易有很高的价值。
古石刻馆里,有二百多件宋元时期的宗教石刻,如墓碑、墓盖、雕像、寺堂建筑的石构残件等,是旅居泉州的外国人的遗物。其中有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婆罗门教、基督教等的遗刻。墓碑上的文字多种多样,有阿拉伯文、波斯文、聂士脱里(古叙利亚)文、拉丁文、八思巴文和汉文。这些文物是研究宗教艺术、宗教发展史及海外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古代外销瓷陈列馆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三百多件展品。中国瓷器名天下,泉州陶瓷器自五代起即已外销,宋元时已远销亚非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馆中陈列的瓷器,充分反映了泉州地区的制瓷业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