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齐鲁月·鲁西之旅·光岳楼·近鲁而有光于岱岳

朗朗齐鲁月·鲁西之旅·光岳楼·近鲁而有光于岱岳

光岳楼在聊城县故城中央,巍峨壮丽、气势非凡,为鲁西北一大名胜。楼由楼基和四层主楼组成。楼基系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底边长35.16米,往上逐渐有收分,在基台四面各辟半圆拱门,台中心处是十字交叉拱。四门里面是宽阔的楼洞,供行人车马通行。主楼系木结构,外有围廊,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整座楼通高33米。楼存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刻、历次重修碑记和嵌壁石刻二十块。郭沫若新书“光岳楼”匾额悬于楼上,丰子恺撰书楹联“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镶于二层柱上。光岳楼形式上承袭宋元楼阁遗制,同时和明初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它是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是我国现存的明代楼阁中最古最高大的一处。它与有名的黄鹤楼、岳阳楼在规模、形制上也难分轩轾。雄伟巍峨的光岳楼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清初诗人施闰章题诗曰:“危楼千载瞰沧溟,泰岱东来作翠屏。拂槛寒星晴历历,侵衣银汉书冷冷。地连朔雪孤城白,天入齐烟一带青。尊酒未酣人欲散,西风黄鹄度空冥”。

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当时,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在重修聊城墙垣时,为了“严更漏,窥敌望远”,利用剩余的材料建造了这座楼,因而最初叫其“余木楼”。明弘治九年(1496),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感到此楼高壮极目,“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与当时的东昌府太守商量,命名光岳楼。

传说,当年光岳楼的建造,还与鲁班师傅有关。那年,陈镛为了瞭敌望远和设鼓报时,把许多能工巧匠召集起来,下令在城中心修建一座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而且只准用修城墙、城楼时余下来的木料,不得花钱去买新的木材,期限一年。命令下来后,半年里工匠们束手无策。后来,自然是鲁班祖师爷显圣,一一指点迷津。楼落成后,大家为了纪念鲁班的功绩,特在一层半空中修了一个小型的鲁班祠,设鲁班像和“巧夺天工”木匾。今唯存木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