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华山之旅·潼关·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位于潼关县港口公社黄河南岸的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又是洛阳的西大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关隘。潼关因潼水而得名,南依麒麟山,北靠黄河,中间仅有一条羊肠小道可通,车不方轨,马难成列,有天险难逾之势。
据《唐书》载,潼关迤东一带古称桃林塞。战国时,秦国见这里山高势险,便在今河南灵宝县境设“函谷关”。后来时迁势异,防守重点转向西方,遂废函谷关,在今陕西华阴县另设潼关。潼关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建安十六年(211),马超与曹操在潼关大战,曹军由潼关以北强渡黄河,马超只得退守渭口。曹操乘势占据关中。潼关扼据东西通行大道,南有武关和卢灵关,北有龙门关和蒲津关构成两翼,堪称军事地理枢纽,故潼关崛起以来,历千余年而不失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黄河水位的下降,沿河岸出现大路可通,唐天授二年(691),遂移关于沿河大路上。唐建都长安,潼关是长安城东方唯一的屏障,潼关一失,长安即危在旦夕。安史之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便仓惶西逃入蜀。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破潼关后,随即长驱直入,攻陷长安。明洪武九年(1376),在此设潼关卫,为兵备使者驻地。同时扩建城池,将唐代的关西驿纳入城中,使潼关横跨潼水两岸,更为险要。唐至明、清,在潼关县东3公里的禁沟两岸还建有俗称十二连城的堡垒。禁沟南北长15公里,因雨水冲刷,形成宽约30米的平坦斜坡道。为保证关城后侧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十二个,与潼关城基本连接。相传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进攻潼关时,就是从这里进兵的。1961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蓄水,回水将威胁潼关城,遂将城址南迁到原上的吴村(今潼关县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