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大凡一流的韬略家都具有洞若观火,明察秋毫,远见卓识,料事如神的素养。韬略家正是在这些修养上分出水平和境界的高低。而获得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素养,则各有渊源、手段、方法。就蒋济而论,这一素养来自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记取,来自对于古代政治、军事典籍的钻研,来自对于事理的清楚认识,还来自对于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入思考。

公元209年,蒋济出使到了谯城,曹操问蒋济说:“过去我与袁本初在官渡对峙的时候,迁徙燕与白马的民众,民众奔逃不了,贼兵也不敢劫掠。而今,我要如法迁徙淮南的民众。你看怎么样?”

蒋济回答说:“那时朝廷的官兵弱,而袁绍的贼兵强。不把那里的民众迁徙走,就必然会失掉他们。自从攻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而荆州失之交臂之后,朝廷威震天下,民众已经没有适从他国的心志。但是百姓们怀念故土,实在不乐意迁徙。他们惧怕迁徙,心中必定会不安。”

曹操不听从蒋济的意见,坚持要迁徙。结果江、淮之间的十余万民众,都惊慌地逃到了吴国。

后来蒋济出使去邺城,曹操迎上蒋济大笑着说:“本来我只是想要让百姓们躲避贼寇,谁知却反而把他们都驱赶走了。”于是就拜蒋济为丹阳太守。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蒋济与大司马曹仁一同征吴。蒋济另率一军,袭击羡谿。曹仁想要攻取濡须口江中的沙洲,蒋济说:“吴国的贼兵占据着两岸,把战船摆列在了上流,而我方军兵却要攻入下流的洲中。这是自己要把自己往地狱里装,是条通向危险和死亡的绝路啊。”曹仁不听从他的劝告,后来果然失败了。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叡派遣平州刺史田豫从海路出发,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出发,夹攻辽东。为此,蒋济上书驳正,指出:“凡是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的国家,对没有侵略别人的属国,不宜随便攻伐。一旦实施攻伐,却不能取胜,就等于将其推到与我为敌的对立面上去。所以,古人有‘虎狼当道,不打狐狸。先除大害,小害自止’之论。如今辽东之地,长期委托给人家去统治,而且每年都有考绩统计,进贡不止。议论者以为先作为攻击目标,就算一举攻克,得到这一地区的民众,并不见得对国家有利,得到这一地区的财物,也不见得就是富有。万一事与愿违,将造成结怨失信的严重后果。”明帝不听,结果无功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