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以静制动》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审时度势,以静制动》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当时参与谋划的人商议准备讨伐吴国,“三征”将军献的计策各不相同。皇帝下诏询问傅嘏的意见,傅嘏回答说:“从前,吴王夫差侵凌齐国、打败晋国,他的威力达到中原地区,终于在姑苏遭到灭亡之祸; 齐闵王兼并土地,拓宽边境,开辟国土千里,自身遭受颠覆。有开端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这是古代明显的验证。孙权自从击破关羽兼并荆州之后,感到目的达到了、欲望满足了,凶残为乱到了极点,因此宣文侯建立了长远而准备大举行动的策略。现在孙权已死,将太子托付给诸葛恪。如果矫正孙权的残暴,放弃虐待人民的政策,人民免遭严峻的刑罚,权且享受新施的恩惠,内外同心,有风雨同舟的警惕,虽然不能终久保全,还是足够可以延长拼命拒守于长江之南的时间。而发表意见的人有的主张驾船直渡,纵横驰骋于江南; 有的主张兵分四路同时前进,进攻他们的城池和防守之事; 有的主张大规模在边界进行武装屯垦,伺机行动:确实都是攻取贼兵的正常谋略。但是,自从与吴国开战以来,前后已经三年,都不是乘其不备的偷袭之军。贼兵侵犯边境,几乎有六十年了,他们伪立君臣,吉凶与共,又失去君主,上下警惕,假如他们把战舰布防在重要港口,坚守城池,占据险要地形,那么我们直渡长江,驰骋于江南的计划,大概难以成功。只有进行大规模屯田,比较起来最为完善、牢靠。军队在人民的外围,贼寇掠夺不到人民的财物;军队可以就地吃自己生产的粮食,不需烦劳后方士兵运送;乘其间隙讨伐、袭击,不必长途劳累: 这是军事上急切的要务。从前樊哙愿意以十万人马驰骋于匈奴,季布当面指责他的不对,现在想越过长江,进入敌人内地,也与从前的樊哙一样。不如以严明的军法操练士兵,将我们的计划实行于可以获得全胜之处,扬起长长的鞭子来对付敌人的残余势力,这是必然的道理。”后来吴国大将诸葛恪在攻破东关之后,乘胜扬言要进攻青州、徐州,朝廷准备防备。傅嘏认为:“淮海不是贼兵能轻易通行的路,从前孙权派兵入海,漂荡涨死,没有留下一人,诸葛恪怎敢倾尽他的全部力量,将性命寄托在滔滔洪流中,来侥幸取得胜利呢?诸葛恪不过派遣偏帅小将中平素熟悉水上作战的人,从海上逆行进入淮水,作出进取青州、徐州的样子,而诸葛恪则亲自集合兵力到淮南去了。”后来诸葛恪果然包围新城,没有攻下,便率兵返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