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内后外:诸葛亮出师汉中》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先内后外: 诸葛亮出师汉中》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各路军队向北挺进,驻军汉中。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负责留成都的丞项府的各项政务。出发前,诸葛亮上书说:“先皇帝开创大业,刚刚见些成效,却中途溘然长逝了。如今的天下分成三个政权鼎足而立,要算益州的蜀国最为贫穷困乏,这正是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然而身边的近臣仍能兢兢业业,毫不怠懈地在朝内尽其职守;忠勇将士舍身奋战在沙场、出生入死,是因为追念先皇帝的知遇之恩,想要全力报答给陛下。陛下正应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发扬光大先皇帝遗下的威德,振奋有志之士的气节; 而不应自己轻视自己,讲出不合道理的话来,以致阻塞忠臣进谏的渠道。

“宫廷和相府,是一个整体,提升、贬黜、表彰、指责,不应有什么区别。如果有触犯法纪的行为,或尽忠立功的表现,应该让有关部门按规定给予处罚、奖赏,以显示陛下公允、明察,不能有偏私之心,不能使宫廷内外执法不统一。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朗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思想纯正的忠臣,所以先皇帝特意提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我以为宫廷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应先和他们商议,然后再付诸实施,这样一定能弥补缺漏,得到更多的好处。将军向宠,品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在以前经过考验,先皇帝称赞他很有才能,所以被大家推举为掌管禁兵的中部督。我认为各项军务,都应征求他的意见,必定会令将士和睦,使才智出众和能力较差的人都能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得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根由。先皇帝在世,每次与我谈起这些,没有一次不对桓帝、灵帝时代的政治腐败痛心疾首。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端正善良、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室的兴盛,将指日可待。

“我本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以耕作为业,本来只想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保全性命,从未想过做官名扬天下。先帝不嫌我地位卑下,屈尊俯就,三次往草舍相访,向我询问天下形势,使我感激万分,这才答应为先皇帝奔走效命。后来军事上遇到挫折,在败军之际承担重任,在危难时刻接受使命,从那时至今,已整整二十一年了。先皇帝深知我行事谨慎,因此在临终之前托付国家大事。

“自从接受先皇帝遗命以来,日夜忧虑叹息,唯恐辜负重托,有损先皇知人之明。于是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军力充足,正应当激励将士,统率三军北定中原,我愿竭尽平庸之力,铲除奸贼,恢复大汉皇室,重返故都,这正是我报答先皇帝,效忠陛下的本分。至于处理政事、掌握分寸、进纳忠言,则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希望陛下将讨伐国贼、复兴大汉朝廷的重任交给我,若无成效,请您治罪,以告先皇帝在天之灵;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疏忽失职,以追究他们的过错。陛下自己也应慎重考虑,征询和采纳妥善的治国方略,访察、采纳好的建议,真正遵循先皇帝遗训。如此则臣下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了。现在将要远离陛下,在写这份表章时激动得泪流不止,不知该说些什么。”

于是率军出发,驻屯在沔水北岸的阳平石马。

诸葛亮征召广汉太守姚伷为丞相掾,姚伷同时推荐了很多文武官员,诸葛亮称赞他说: “对国家效忠进益,莫过于举荐人才,但推荐者往往根据自己的崇尚。而今掾属姚伷举荐官员,却能刚柔并济地同时推举文官武将,以备国家之用,可称为广博和雅量。希望各位掾属以姚伷为榜样,不负我对你们的期望。”

魏明帝得到诸葛亮抵达汉中的报告,准备大举出兵向诸葛亮发起进攻。他就这件事询问散骑常侍孙资,孙资说:“以前武皇攻打南郑,征讨张鲁,在阳平之战中,身临险境,而后才勉强取胜,后来又亲自率兵救出夏侯渊的军队。他曾多次说: ‘南郑真像天上的监狱,中间的斜谷道简直是五百里石穴。’ 由于那里的地形险恶,他庆幸救夏侯渊的军队脱离险境,才说了上面的话。再者武皇帝用兵如神,深知蜀贼栖息在崇山峻岭之间,吴匪流窜于江河大湖之上,因而加以容忍,暂时避开,不强迫将士们死打硬拼,不争一朝一夕的气氛,即所谓有胜的机会便战,无胜的把握便撤的策略。如果现在进兵南郑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艰险,还要调集精兵、转运物资,再加上镇守南方的荆、徐、扬、豫四州,防止吴的水上进犯,共需兵力十五六万人,这样,就还需要征发更多的兵役,调集更多的物质,全国都会因此骚动起来,耗费巨大,这的确需要陛下深思。防守和进攻相比,仅需二分之一的力量。但以我军现在的兵力,分派重要将领据守各险关要隘,威力足以使强敌震恐,使我国边境安然无恙,将士可以养精蓄锐,百姓也不受劳役之苦。数年之后,我国国力强盛,蜀、吴二敌必然自己疲惫下去。”明帝遂停止了攻击计划。

诸葛亮出师汉中之前,先平定南方、整顿内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然后挥师北向,与魏抗衡。这是先内后外,先胜后战,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积聚力量向外发展的政治、军事一体化宏观韬略。

对此,曹魏政权的智士孙资提出一套针锋相对、扬长避短、以静制动、乘隙而发的韬略,为曹魏政权的正确决策作出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