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雅高尚,确然不拔》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渊雅高尚,确然不拔》三国谋略智慧大全

管宁回乡后,魏文帝曹丕下诏用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辞不受。魏明帝曹叡即位时,太尉华歆要主动逊位,让给管宁。明帝于是下诏说:“太中大夫管宁,崇尚道德,胸藏六艺。清正涵养,足以与古贤相比;廉洁清白,也可以著称于当今之世。过去因为王道衰落,浮海到辽东,遁世隐居。我大魏承受天命以后,他就携儿带女回到了原郡。这就应了《易经》上说的神龙潜伏出升的至道、圣贤用世、弃世的古义。然而从黄初 (公元220—226年) 以来,朝廷的征命屡下,管宁却动辄就用疾病推辞,拒绝违抗,不到京师。难道说在朝廷从政,就与生活情趣不合,将终生安乐于山林,进去后就不能出来了吗?就是具有周公圣年高德劭的山野遗贤得不到降命叙用,那么他也听不到啾啾和鸣的凤鸟音。再拿秦穆公那样的贤君来说,他还思念着要到山林中去询问黄发婆娑的贤翁老叟呢!何况我德义缺乏,怎么能不愿意从你们这些大夫那里闻听到圣贤之道呢!现在我就以管宁做光禄勋。礼节上有大伦,君臣之间的道德礼节,还是不能偏废的。希望管宁务必要快些到来,让我称心满意。”

又给青州刺史下诏说:“管宁怀抱道德贞节,潜藏隐居在海滨一隅,朝廷接连不断下达征宣的诏书,但他却违命不来,逗留盘桓,自命清高。他这么做虽然有隐士高人的操守,却有失像考父那样恭让服从的高义,使我虚待多年。他只是想怀恋山林的安逸,一定要满足自己的志向。难道他就不想想,即使在古人先贤中,不是也有翻然改节而让当时的黎民生活昌隆的吗! 日月流逝,大好时光正一天天失去,管宁修心养性、洁身自好,到底要留着干什么呢?孔子有这样一句话: ‘我不与这样的人交朋友,又能与谁交朋友呢?’现在就命令州别驾、从事、郡丞掾等,拿着诏书,采用礼敬的方式遣送管宁到我住的地方来,要赐给他安车、丞吏随从、坐褥,和路途上的厨夫膳食,如果他上路了,你们要先行奏报。”诏书恩威并施,其言甚辩,极难违抗,但管宁接到诏书后,自称草莽臣,上疏明帝说:“臣本是海滨孤独卑微的草民,没有务农,也不在士伍,却偏偏福星高照,遇上陛下您承继了大统。陛下的圣德可以同三皇比侔,教化流溢,好似唐尧虞舜。臣长期蒙受圣朝和陛下的恩典福泽,积年已有十二载了,臣实在无法仰答陛下对臣恩养的福庇。如今臣患病沉重,病卧在床已近弥留之际,确实无法行动。真是有违臣的大节。一想到此,臣就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惶恐忧怖,深感无地自容。臣在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十一月就接到了由所在州郡下达的公车司马的命令。第二年八月的甲申日又接陛下诏书征召微臣,赐给臣安车、衣被、坐褥,用规定的礼遇遣送臣。陛下赐予的荣光和尊宠,同时降临到了臣的身上。陛下要优待、征用臣的诏书屡次到来,使臣惊恐不安,害怕地屏住气息,心中没了主意。臣当时就曾想自己陈述心曲,让陛下听闻,申述一下臣下愚拙的隐情。然而陛下的明诏严急果决,不让臣写申奏的章表,所以耽搁迟延,直到今天。当时,我真的以为陛下对臣天覆地载的大恩,差不多到了极点。想不到陛下又一次灵雨甘露的霖润,比上一次还要隆重显赫。臣于今年二月,又接到了由州郡所下达的陛下太和三年十二月辛酉日的诏书。陛下在诏书中重新赐给臣安车、衣服,让州的别驾从事与郡的功曹以礼发遣臣上路,又特地赐给臣加盖了玉玺的诏书,用臣做光禄勋。陛下在诏书中还亲自秉持谦恭辛劳,引周公、秦穆自比,既有损君上,又谬誉臣下。受诏的那天,臣吓得魂飞魄散,死都找不着地方。臣重新自省自查,臣的德不比商山四皓里的东园公、绮里季,但却谬蒙陛下赏赐安车的荣耀; 臣没有窦融那样的大功,然而却又谬蒙陛下赐予玺书官封的尊宠。像臣这样驽拙卑下,好比劈柴树枝的废物,陛下却让臣荷负栋梁的重任; 臣垂死的残命,还获得了九卿的高位。我真害怕将来臣也有像朱博那样被人说成鼓吹妖诈而被迫自杀的灾祸临头。再有,臣年岁渐老,疾病日深,这些都有加无减。臣已经不能经受扶舆赶路到京城的颠簸,来担负陛下交给我的重大责任了。臣仰望皇宫,徘徊庭院,谨拜上这道奏章,陈述下情,乞求能得到陛下的哀怜和明断。恳请陛下收抑隆恩,接受臣的要求,放臣回归山林,不要让臣这把老骨头扔在野外填街铺路。”

从文帝黄初 (公元220~226年) 到明帝青龙 (公元233~236年) 这段时间里,朝廷启用管宁的征宣诏命一道接一道,经常在每年的八月赐给他牛肉和美酒。还有一道诏书询问青州刺史程喜说:“管宁为守节做得高尚吗?你仔细看看他是不是老病痴狂瘫痪了?”程喜上书说: “管宁有个族人管贡做州衙的府吏,他家与管宁家比邻。臣常常派他掌握经管有关管宁的消息。据管贡说: ‘管宁经常头着一顶皂黑色的便帽,穿粗布的襦裤和粗布的裙服,随着时节或穿单、或穿夹。出入门庭时,能自己拄拐杖,不必有人扶持。每逢春夏秋冬四时的宗祠祭祀,他就勉力自强,改加衣服,戴着絮巾,穿着在辽东时就已有的白布单衣,亲自奉上祭献的供饭肴馔,叩头跪拜完成祭祀的礼仪。管宁从小就死了母亲,已不记得母亲长的是什么形象了,祭祀时他常常特地给母亲多加几觞酒,并且禁不住泫然流涕。此外,他家的居宅离河水只有七八十步远,夏天时他常到河里洗洗手足,到菜园子里瞧瞧。’臣估摸管宁前后辞让征诏的意思,是他自己认为他一直生长在潜居隐逸的环境中,不习惯做官,加上老迈年高,智力衰退,也已不宜为官。所以才一再稽留迟延,经常地执意谦让逊退。这只是管宁想要保全自己晚年的心志和行为,不是什么清高自守。”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也都举荐管宁说:“臣等听说,龙凤隐藏或跳走,是要等待、看到有德的人出现了再回来;聪明睿哲的贤人潜藏遁迹,是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有所行动。所以在岐山鸣唱,周朝的王道就隆兴;商山四皓做了辅佐老臣,汉朝的帝运就转安康。在臣等看来,太中大夫管宁,顺应了天地二仪的中和,汇总了九德的纯正端懿。他的品质朴素,包含文彩,内质素雅,冰清玉洁,心隐玄虚,志存澹泊。喜爱黄老,熟习六艺。洞彻儒道奥妙,胸怀古今韬略,包容道德玄机。中平年间,黄巾军兴起,华夏惨遭倾覆动荡,王室的纲纪也废驰颓荒。管宁就是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祸难,才乘船渡海,在辽东羁留旅居了三十余年的。在天庭遇到困难的时刻,管宁到海外暂时藏匿了他的锋芒。他循迹隐居,养就浩然之气,潜心于儒墨之学。三教九流,他都能潜移默化,对世俗民情,他也能熟知晓畅。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我朝的高祖文皇帝曾向群公众臣筹谋咨询,想要搜求山野中的贤良人士,已故的司徒华歆就曾荐举过管宁,并遣派公车特地去征召他。管宁被征后,也从遥远的边裔海隅振动羽翼,向着回朝应宣的归途翻旋翱翔。在行路途中,不巧他碰到了困顿和灾厄,患了一场病无法入朝。高祖当即就拜他为太中大夫,许他暂时在家静养。烈祖明皇帝即位后也很嘉许赞美他的道德,也曾任命他为光禄勋。但管宁当时由于重病弥留床榻,同样没能上路进京。如今,管宁的旧病已经康复,年岁虽已有八十岁了,但仍神清志爽,丝毫没有衰弱疲倦的老态。他面对四周的蓬筚柴门,偃卧憩息在荒村穷巷,吃着稀粥,两天合起来吃一天的粮。但是他仍然终日吟咏着《经》、《尚书》,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一点也不改变。他虽穷困,但却能做到清通豁达。不管遭到什么危难,他都必定能安然度过;不管经历什么危险,他都不改易他的节操。他金石一般响亮的名声,美玉一般温润的色泽,时间过去得越长久,就越是明显昭彰。据臣等考察、估摸他的始来终去,恐怕正是皇天所赐,理当由他来赞襄我大魏朝,辅弼明君,以致于昌盛和谐。现在,朝廷三公职位还空缺着,这使得我们群臣下属不由得不引领盼望。过去殷高宗武丁曾绘刻了傅说的画像,四处寻求这位梦中天赐的贤哲;周文王也曾用龟甲占卜以求良辅。更何况管宁已经被前朝屡次荐表,他的名声德望已经非常显著,然而他却久久地棲止延迟,未能及时地被征召引进。这样恐怕不是遵照先帝的明训、继承并完成先帝从前早有的遗志的办法。陛下即帝位,继承先帝的大统王业,臣民们对陛下的圣明的崇敬已经与日俱至,超越了当年幼稚登基的一代名王周成王。陛下每每发出合乎道德的声音,凡有举动都要向师傅咨询求教。如若陛下能继承文帝、明帝二祖招贤的故典,用对待国宾的大礼招纳年迈才高的贤臣,以此来增加和睦淳熙的气氛,那么我大魏济济的王化,将能与前代圣王并肩比美。管宁心志清纯高尚,性情恬静澹泊。他的行迹,可与前贤的轨范比拟;卓绝的品德行为,可以说四海之内没有第二个。臣等看遍了前代帝玉以玉帛征召来的那些遗贤,诸如申公、枚乘、周党、樊英这帮人,估测他们的渊源来历,观察他们品行的清浊高下,都还没有像管宁这样能砥砺风俗,能具有如此独特出众操行的呢!实在应当准备好礼帛和玉璧,用完备的礼仪征召求聘他。仍然应奖授给他几、杖,延请他登上大学的讲坛,铺陈上经书典籍,与他共同坐着讲论经籍道义。让他对上调正政理,协和我皇的太极隆运; 对下抚助百姓,理顺他们的正常的伦理次序。相信管宁征用后,对光大增益我大魏的王化,必然大有可观。如若管宁固执己见,像《诗经》中所说的:我的心虽然不是石头做的,但却像磐石一样坚定不移的话。如果管宁一定要坚守终老箕山的心志,一定要追踵前贤隐居洪崖不出的榜样,一定要走巢父和许由这两位高士道路的话,也是我大魏圣朝与陶唐、有虞功德相符的验证,它也能使我朝优待贤良的美好名声传扬万代,永垂千载。管宁入朝应征和留乡隐逸,这两者虽然一出仕,一家处,道路不同;一俯就,一仰止,异体别流。至于他们在兴隆政治、美好风俗上的积极作用,则是同一的。”

朝廷特地具办了安车蒲轮、捆束好了礼帛,并备好了玉璧去礼聘管宁,正好赶上管宁病故,享年八十四岁,于是朝廷任命管宁的儿子管邈做了郎中,后来升为博士。

管宁面对高官厚禄,晏然不动,既不向公孙度屈膝,也不向曹魏政权低头,虽不应命,然柔光外照,锋芒内敛,割据者也并不以为忤。实际上,管宁是不满当时的现状的。管宁对于曹魏的礼聘,坚辞不受,任凭诏书数下,我自巍然不动,但他不硬碰,而是以柔克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一贯的信仰。他的一生,为拒绝合作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